你有聽過「內褲天花板是強姦」嗎?女同性戀者反對跨性別人士的性暴力

(文:梁海欣)
LGBT四個字母經常放在一起,但原來L(女同性戀者)和T(跨性別人士)之間的矛盾日漸加劇,當中發生了什麼事?

女同性戀組織「女同性戀站出來」(Get the L Out)曾發表研究報告《女同性戀者從零開始:跨性別主義如何侵佔女同性戀者的身體》(Lesbian at Ground Zero: How transgenderism is conquering the lesbian body),嚴正指出「內褲天花板是強姦」(Cotton Ceiling is rape),女同性戀者反對酷兒理論及「跨性別女性是女性」之說法。在跨性別主義橫行下,女同性戀者備受壓力,更受到跨性別人士的性暴力,被逼接受與有陰莖的男人(自稱跨性別女性的男人)發生性行為。

一、什麼是「內褲天花板」?
二、女同性戀者的心聲
三、女同性戀者與跨性別人士,誰對誰錯?

IFTCC 對於「更正治療」和治療選擇的國際宣言

IFTCC全名為“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therapeutic and counselling choice”(國際治療和輔導選擇聯合會),為幫助受性傾向困擾的人士存在,他們眼見尋求改變的性小眾常受打壓,望幫助他們奪回選擇的權利。性小眾不一定要跟隨同志運動的方向而行,他們可以有另類的出路。

近年,IFTCC發起了國際宣言,反對禁制「更正治療」,維護性小眾有多種治療選擇。現時仍然開於予公眾人士簽署。

宣言簡易版的英文原文:
https://iftcc.org/the-declaration/

以下為宣言簡易版的中文翻譯:

後同性戀組織戶口三年前遭終止 巴克萊銀行今作兩萬英鎊賠償

(文:招雋寧)

英國第二大銀行巴克萊在2023年6月向後同組織提出和解,支付21,500英鎊賠償。

2020年香港性文化學會曾轉載,事緣巴克萊銀行屈服於同運組織施壓,無理地終止後同組織的戶口服務。

受影響的兩個基督教事工組織,分別是Core Issues Trust (CIT)和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Therapeutic and Counselling Choice (IFTCC)。他們為北愛爾蘭的註冊慈善機構,服務那些自願尋求性傾向/性別身份轉變的人,向他們提供全人支援。他們在英國同類事工屬碩果僅存。值得注意的是該類服務並非有損人格或心理健康的「更正治療」,儘管同運組織向來如此抹黑。

觀看同運紀錄片《反同運動的前世今生》(Pray Away)有感:總要做自主的決定  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文:梁海欣)

《反同運動的前世今生》(Pray Away)是一部支持同志運動、兼諷基督教的Netflix紀錄片,於2021年出品,內容講述國際走出埃及(Exdous International)的開始(70年代)與結束(2013年),矛頭直指更正治療(conversion therapy),諷刺用「禱告」這種方法來嘗試改變同性戀者的性傾向(pray the gay away),最終都是徒勞無功、自欺欺人,甚至對求助者造成傷害。然而,若觀眾有細心觀看影片的內容,便會發現問題並非出自更正治療,而是各受傷的人物的內心世界。看片後會更加明白:「總要做自主的決定,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一、不自主的由來:我是廣告人物、我是眾人的典範、我必須很完美
二、自主的體現:我清楚自己的選擇、我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我是教會的一分子
三、如何看「更正治療」?

拗直不是重點?基督徒袁幼軒談聖潔性戀:神沒有呼召我成為異性戀者

(文:梁海欣)

近日有媒體討論「拗直」的問題,指「拗直」有害,但其包括的範圍不尋常地廣闊,即使是自願探索生命不同可能性的輔導,都被打為「拗直」,簡單來說,他們認為任何不是鼓勵同性戀者繼續同性戀行為的行徑都算為「拗直」,表面上是批評「拗直」,但實質上是同志運動在向大眾貫輸「同性戀沒有問題」的思想。此外,有文章的受訪者不認同後同性戀者(離開同性戀生活的人)的選擇,認為他們保持單身,便是沒有真正愛過一個人,浪費人生。究竟同性戀者除了與同性戀愛之外,是否就沒有其他選擇呢?

袁幼軒是一個有同性戀經歷的人。他首先發現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及後才接觸基督教。他由聖經裡知道同性戀是罪,但又無法成為異性戀者,令他十分懊惱。這或者是許多同性戀基督徒的疑惑。後來他發現,我們不需要視同性戀者為自己的身份,神的兒女才是我們尊貴的身份。同性戀者不需要成為異性戀者,但要追求聖潔,遠離同性性行為,因為神是聖潔的。袁幼軒提出聖潔性戀(Holy sexuality),指神一方面要求已婚者要忠於配偶,另一方面則要求單身者持守貞潔。在世人眼中或許是不可思議,但在神眼中卻是豐盛人生之道。

一、拗直不是重點?聖潔性戀:神沒有呼召我成為異性戀者
二、單身不是問題。談談魯益師四種愛,還有你不會說耶穌、保羅、艾偉德宣教士、德蘭修女、斯托得牧師沒有真正愛過一個人!
三、人可以作出自主的選擇,不用受性慾所束縛

【快問快答】8條常見的同性戀疑問

【快問快答】8條常見的同性戀疑問
1.  如何看待同性戀這種性傾向?
2.  如何看待同志運動?
3.  香港性文化學會的宗教背景會否影響對同性戀的看法?
4.  同性戀者在港會遇到甚麼困難?
5.  有什麼方法能讓市民更接納同性戀者?
6.  反對香港同性婚姻制度化的原因是什麼?
7.  如何看待同性戀者透過司法覆核獲取權益?
8.  如何看「同性婚姻合法,會帶動其他多元婚姻爭取其合法化」這個說法?

倒果為因:沒有禁絕更正治療的科學理由

(文:招雋寧)

同運信奉同性戀不可改變的定律,儘管性傾向是流動,亦只能流向多元性慾或同性戀的方向;由同性戀轉為異性戀則是他們的禁忌,不符合同運的道德觀。因此同運要打擊助人選擇異性戀生活方式的服務,性傾向改變的服務(sexual orientation change efforts, SOCE)。

一直推進同運的美國心理學會及部份左翼前進的醫療組織,近年譴責SOCE,並推動禁令法規。別以為他們要禁止的是驅魔、電擊或發條橙等拗直治療,不,他們連整全輔導、讓人正視自己的家庭和成長經歷等類的心理治療,都一概禁止。實情是只要觸及同運禁忌的服務都受波及。同運的議程有顯著的推進,就如拜登去年更簽署行政命令,指示聯邦機構停止資助SOCE的項目。

高調放棄同性戀 馬耳他基督徒面臨刑事檢控

(文:梁海欣)

33歲的後同性戀者馬修·格雷奇先生(Matthew Grech)於一電視節目上分享他因著信仰而放棄同性戀的見證故事,因而被控告「宣傳『更正治療』」的罪名。

事源格雷奇被邀請到馬耳他「公共媒體新聞台」(PMNews, Public Media News)分享自己故事、討論對「性」的看法及評論馬耳他的更正治療禁令。及後引致當地LGBT組織(Malta Gay Rights Movement, MGRM)報警,控告格雷奇及電視台觸犯了馬耳他的《性傾向、性別及性別表達法案》第三章(Article 3 of Malta’s Affirmation of Sexual Orientation, Gender and Gender Expression Act),就是任何人都不可以宣傳更正治療,案件於2月3日開庭審理,並將於6月續審。假如罪成,格雷奇要面對最高5000歐元或最高5個月監禁的懲罰。

訪問格雷奇的電視台總監馬里奧·卡米萊里(Mario Camilleri)和麗塔·博尼奇(Rita Bonnici)也面臨刑事起訴。

沒有第一句就傳福音:校園同運先驅女同志教授改變的關鍵

(文:鄭安然)

不時有信徒問我,基督徒如何與有同性吸引的朋友相處。我認為以下生命經歷是最佳「生命回答」。一個在學術、行動和對基督徒的觀感都與基督徒站在「極端對立」位置的人是如何改變呢?希望你透過以下故事,可以得出你對這問題的解答。面對同性吸引的朋友,我們常常說基督徒需要「真理」和「恩典」的平衡,但現實似乎很難做到,像走平衡木。然而,以下生命故事讓你看到其實是可能。

回家吧!前同性戀者張濤辰(Chang Tou Chen)浪子回頭的故事

(文:梁海欣)

金錢、性愛、權力,張濤辰(Chang Tou Chen)似乎擁有一切,但他的內心仍是十分空虛。在銀行界工作了二十年的濤辰居住在新加坡,於2015年從高薪厚職中退下來,現時在新加坡的神學院及教會裡工作。為何有這麼大的轉變? 原來與他的信仰,尤其是與他的同性戀故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