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調放棄同性戀 馬耳他基督徒面臨刑事檢控

(文:梁海欣)

33歲的後同性戀者馬修·格雷奇先生(Matthew Grech)於一電視節目上分享他因著信仰而放棄同性戀的見證故事,因而被控告「宣傳『更正治療』」的罪名。

事源格雷奇被邀請到馬耳他「公共媒體新聞台」(PMNews, Public Media News)分享自己故事、討論對「性」的看法及評論馬耳他的更正治療禁令。及後引致當地LGBT組織(Malta Gay Rights Movement, MGRM)報警,控告格雷奇及電視台觸犯了馬耳他的《性傾向、性別及性別表達法案》第三章(Article 3 of Malta’s Affirmation of Sexual Orientation, Gender and Gender Expression Act),就是任何人都不可以宣傳更正治療,案件於2月3日開庭審理,並將於6月續審。假如罪成,格雷奇要面對最高5000歐元或最高5個月監禁的懲罰。

訪問格雷奇的電視台總監馬里奧·卡米萊里(Mario Camilleri)和麗塔·博尼奇(Rita Bonnici)也面臨刑事起訴。

沒有第一句就傳福音:校園同運先驅女同志教授改變的關鍵

(文:鄭安然)

不時有信徒問我,基督徒如何與有同性吸引的朋友相處。我認為以下生命經歷是最佳「生命回答」。一個在學術、行動和對基督徒的觀感都與基督徒站在「極端對立」位置的人是如何改變呢?希望你透過以下故事,可以得出你對這問題的解答。面對同性吸引的朋友,我們常常說基督徒需要「真理」和「恩典」的平衡,但現實似乎很難做到,像走平衡木。然而,以下生命故事讓你看到其實是可能。

回家吧!前同性戀者張濤辰(Chang Tou Chen)浪子回頭的故事

(文:梁海欣)

金錢、性愛、權力,張濤辰(Chang Tou Chen)似乎擁有一切,但他的內心仍是十分空虛。在銀行界工作了二十年的濤辰居住在新加坡,於2015年從高薪厚職中退下來,現時在新加坡的神學院及教會裡工作。為何有這麼大的轉變? 原來與他的信仰,尤其是與他的同性戀故事有關。

同志組織的內部矛盾:跨性別女性能否成為女同志?

(文:招雋寧)

同志組織因著心理性別身份(或說跨性別)這議題而產生分裂。

支持跨性別運動的同志組織認為,一個以女性為身份、喜歡女性的生理男,可以屬於女同志(Lesbian)。這是同志政治中較為新近的思潮。

新思潮衝擊了另一些同志組織,尤其以女同志身份作基本定位的組織。女同志和部份女性主義者對這種論述有極大保留,甚至反抗。原因是支持跨性別運動抵觸了女同志的基本身份--不再被父權(男性)擺布的理想。換言之,當生理男人都可以用女同志身份自居時,女同志根本地被父權和男性入侵和擺布。

加拿大首五對結婚的同性伴侶之一 李秋萍(Karen Lee)悔改後焚燒同性戀自傳

(文:梁海欣)

「進入婚姻,不是應該得到幸福嗎?為何還是感覺如此空洞?」(〈雙城故事〉李秋萍《當同志遇見耶穌》2022)

2005年加拿大通過同性婚姻,李秋萍(Karen Lee)與前妻多洛菲(Dorophy)成為首五對結婚的同性伴侶之一。2009年更出版自傳《不再是爸爸的小乖女》(No More Daddy’s Little Girl),講述自己是如何勇於「做自己」,以及她認為基督教與同性戀之間並無衝突的想法。但好景不常,秋萍和妻子的婚姻只維持了四年,最終痛苦地以離婚收場。2015年接受訪問時仍在推介自傳的秋萍,在2016年生命經歷了大逆轉,悔改歸向基督,更焚燒自己的自傳!由「不再是爸爸的小乖女」到「阿爸父的女兒」(Abba’s Little Girl),秋萍的故事激勵人心。

為基督放下同性戀的藝術人 貝克特庫克(Becket Cook)的故事

(文:梁海欣)

貝克特庫克(Becket Cook)於美國德州達拉斯市出生及長大,在大學畢業後便移居洛杉機,繼續追逐他的寫作及演藝夢想。他成為了一名製作設計師(production designer),與世界頂級攝影師和導演合作,為著名的雜誌拍攝時尚照片,以及為名牌子製作廣告等等。

身處洛杉機的貝克特,也全面開展了男同性戀者的生活。在十五年間,他曾與許多男性發生關係。

然而,事業上的成就,以及與同性的情愛關係,並沒有為他帶來滿足。「這就是全部嗎?」(“is that all there is?”)強烈的空虛感使他思考生命的意義,並以各種方式尋找它。

由同性戀教授到基督徒母親 羅莎莉(Rosaria Butterfield)的人物簡介

(文:梁海欣)

前女同性戀者羅莎莉(Rosaria Champagne Butterfield)曾任紐約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英語和女性研究終身教授,1999年歸信耶穌基督。羅莎莉後來與北卡羅來納州改革宗長老會牧師肯特(Kent Butterfield)結婚,現在是一名在家教育子女的母親(a homeschool mother)、作家和演講者。

「別人結婚有影響你嗎?」同性婚姻的五類受害者

在上一世紀,由於同性婚姻在人類歷史中從未出現,政客們辯論應否更改「婚姻」定義時,其論據和論述往往只能流於想像的。維護家庭和婚姻定義的人提出很多論據和警告,對當時的人來說只是抽象的理論,也許都不及同志團體所反問的一句「別人結婚與你何干?有影響你嗎?」

20年過去,當時很多的「理論」已不再抽象,而是成了某種預言,美國的家庭研究委員會(Family Research Council)就盤點了五類在同性婚姻下的受害者。

英國基督徒因派發支持一男一女婚姻單張而被解僱

(文:梁海欣)

倫敦自治市鎮的市長候選人莫琳·馬丁(Maureen Martin)因在選舉宣言中表達支持一男一女自然婚姻的言論而被解僱。

正在競選劉易舍姆區(Lewisham)市長的馬丁是一名基督徒,她相信一男一女自然婚姻是最好的,其相關言論因而招致三項投訴,繼而被她的僱主「L&Q 住屋」(L&Q Housing)解僱。

最新國際宣言維護LGBT以外性小眾的自決權利

(文:招雋寧)

英國組織治療和諮詢選擇國際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Therapeutic and Counselling Choice, IFTCC)在2022年2月發表了一份國際宣言,為那些既非異性戀,又不以LGBT自居的人發聲,維護他們自決的權利。

宣言關於施行和接受治療和輔導的選擇,載有十個要點,呼籲世界各國、政府機關、人權組織、媒體和宗教組織,承認所有人均有自決的權利,去形塑和發展自己性屬身份、性屬感覺和相關行為的權利。任何人都可獲得支援,以實踐這種權利。

在性解放的世代中,任誰都可以發展自己的性屬身份和感覺,不是嗎?原來那些非以LGBT自居的性小眾,偏偏受到同志的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