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婉珊(研究主任)

彼得森展示課程內容,認為性別認同部分佔比重太多。(圖:擷自King 5網站視頻)
歐美各地在小學開始推動關於性傾向及性別認同的性教育課程,引起極大爭議。美國西雅圖有一名單親父親,他的六年級女兒在學校上完性教育課後,對自身的性別身份感到混亂。父親檢視課程內容後,認為內容太深入,不適合這年紀的學生。
彼得森(Jason Peterson)有五名子女,他的女兒在塞基姆(Sequim)校區讀六年級。他起初同意12歲的女兒上性教育課,以為課程內容就像她的兩名兄長一般:「與其他大多數父母一樣,我認為我們將涵蓋懷孕、性病和所有你希望孩子知道的事情。」
然而,當他的女兒在2017年11月上完第一堂性教育課後,卻哭著回家,對自己的性別身份感到混亂。她覺得被鼓勵質疑自己的性別身份,因為她喜歡的運動被視為「男孩的玩意」,更被告知「她裡面是一個男孩,她是同性戀。」彼得森接受電視台訪問時道:「[我的女兒]對此很困惑,她喜歡打籃球、和父親釣魚、她喜歡滑板。她喜歡做一個女孩。我告訴她那些不是男孩的玩意,那些是眾人的玩意,眾人喜歡那些玩意。」
彼得森認為學校不應灌輸這些性別定型的觀念給學生,歧視女兒的性別身份。當他查看教材時,發現課程內容過多關於性別認同,而非基於醫學及科學的性健康教育:「32頁中的20頁關於性別認同。它佔了非常高的比重,十分偏頗。」彼得森表示年青人是很容易受影響的。
彼得森認為這些性教育課程並不適合這年紀的學生,於是連同其他有相同憂慮的家長向校長及校區總監(superintendent)反映意見。校區總監已暫停有關性教育課程,進行檢討。
小學階段的兒童很容易受外界影響,尤其有權威性的人物,如老師;再稍大,便進入尋索身份認同,問「我是誰」的階段。假若將沒有科學根據的性別理論,當成事實一般在常規課程教導學生,容易做成學生對自己的性別身份感混亂。數項大型研究顯示,跨性別人士的人口比例約在1-3%之間,甚至更少,將極少人遇到的問題,推廣成全部人要面對的問題,真的公平嗎?
新聞:
http://www.king5.com/article/news/education/gender-identity-in-sex-ed-raises-concerns-for-sequim-parents/281-530076854
http://q13fox.com/2018/03/19/sequim-school-district-halts-sexual-health-education-courses-for-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