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別故事:一位爸爸竭盡所能讓女兒正常發育,只為讓她做一個知情的決定
(文:招雋寧)
LGBT運動及其極端意識型態席捲全球,無數家庭受其影響乃至決裂。紐約一位爸爸希望阻止11歲的女兒服用青春期阻礙劑。然而,法庭、醫療人員,甚至女孩的母親都站在他的對立面。如果這位爸爸失敗,意味著他的女兒將無法經歷自然的青春期,正常成長。
(文:招雋寧)
LGBT運動及其極端意識型態席捲全球,無數家庭受其影響乃至決裂。紐約一位爸爸希望阻止11歲的女兒服用青春期阻礙劑。然而,法庭、醫療人員,甚至女孩的母親都站在他的對立面。如果這位爸爸失敗,意味著他的女兒將無法經歷自然的青春期,正常成長。
「男人不可能是Lesbian」,如果你在挪威說出這句,可能會跟本文的女主角Tonje Gjevjon一樣,面臨公權力的調查和控告,更可能承受最高三年的刑罰。
Debbie Hayton是一名英國變性人,向來積極發表意見。近日,Hayton就發聲反對蘇格蘭正在推動的自訂性別身份法案(self- identification laws)……
(文:招雋寧)
同志組織因著心理性別身份(或說跨性別)這議題而產生分裂。
支持跨性別運動的同志組織認為,一個以女性為身份、喜歡女性的生理男,可以屬於女同志(Lesbian)。這是同志政治中較為新近的思潮。
新思潮衝擊了另一些同志組織,尤其以女同志身份作基本定位的組織。女同志和部份女性主義者對這種論述有極大保留,甚至反抗。原因是支持跨性別運動抵觸了女同志的基本身份--不再被父權(男性)擺布的理想。換言之,當生理男人都可以用女同志身份自居時,女同志根本地被父權和男性入侵和擺布。
(文:招雋寧)
英國組織治療和諮詢選擇國際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Therapeutic and Counselling Choice, IFTCC)在2022年2月發表了一份國際宣言,為那些既非異性戀,又不以LGBT自居的人發聲,維護他們自決的權利。
宣言關於施行和接受治療和輔導的選擇,載有十個要點,呼籲世界各國、政府機關、人權組織、媒體和宗教組織,承認所有人均有自決的權利,去形塑和發展自己性屬身份、性屬感覺和相關行為的權利。任何人都可獲得支援,以實踐這種權利。
在性解放的世代中,任誰都可以發展自己的性屬身份和感覺,不是嗎?原來那些非以LGBT自居的性小眾,偏偏受到同志的歧視。
(文:梁海欣)
美國佛羅里達州參議院於3月8日通過《家長教育權利法》(Parental Rights in Education Bill),保障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權利、對於子女是否要接受醫療服務的決定權,以及對其健康狀況的知情權等等。法例能禁止學校向幼稚園至3年級(grade 3, 近似香港小學三年級)孩童在課堂上灌輸及討論多種性傾向及光譜性別身份等複雜難懂、易令孩童產生混亂的議題。此外,法例亦要求學校不得向家長隱瞞學生的健康狀況,或在未經家長授權下私自對學生提供醫療服務,包括改變性別的程序,保障家長對子女接受健康服務的決定權。
(文:梁海欣)LGBT意識形態在美國持續蔓延,2015年美國最高法院的裁決使全國「同性婚姻」制度化。在五年後,即2020年的一項調查發現,自認是LGBT的人口百分比顯著上升,尤其是年青一代——估算全國六分一Z世代青年成人(18至23歲)是LGBT*。為什麼呢?調查報告沒有提及。坊間有兩個可能解釋:(一)在這種社會風氣下更多人願意「出櫃」(承認論);(二)這種文化影響下更多人對自己是否異性戀者及順性別者產生疑惑(疑惑論)。
(文:招雋寧)中國的女運動員比男性更像男性,成為網絡熱話,亦再一次使更多人認真關注禁藥「睪酮」的議題。這些女運動員有否服食睪酮要訴諸藥檢,以及再無檢驗團隊大規模包庇造假的情況。筆者借運動場上的性別熱潮,探討一下到底男性和女性具備甚麼意義。
(文:陳婉珊)2021年6月17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一致裁定賓夕凡尼亞州費城以接受同性伴侶申請成為寄養家長,作為天主教社會服務(CSS)提供寄養服務的條件,屬違反了第一修正案賦予的宗教自由。…正如費城承認的那樣,CSS「長期以來一直是該市寄養系統中的一個亮點」。CSS 只是要求遷就,使其能夠繼續以符合其宗教信仰的方式為費城的兒童服務;它並不試圖將這些信念強加於任何人…
(文:陳婉珊)美國科羅拉多州傑作餅店(Masterpiece Cakeshop)店主菲利普斯(Jack Phillips)繼於2018年6月獲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平反纏訟六年的訴訟後,到2021年6月15日,再次被判違反州立歧視法罪成,罰款500美元(約3,900港元)。今次,他拒絕一宗聲明訂製慶祝變性的蛋糕的電話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