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別故事:一位爸爸竭盡所能讓女兒正常發育,只為讓她做一個知情的決定
(文:招雋寧)
LGBT運動及其極端意識型態席捲全球,無數家庭受其影響乃至決裂。紐約一位爸爸希望阻止11歲的女兒服用青春期阻礙劑。然而,法庭、醫療人員,甚至女孩的母親都站在他的對立面。如果這位爸爸失敗,意味著他的女兒將無法經歷自然的青春期,正常成長。
(文:招雋寧)
LGBT運動及其極端意識型態席捲全球,無數家庭受其影響乃至決裂。紐約一位爸爸希望阻止11歲的女兒服用青春期阻礙劑。然而,法庭、醫療人員,甚至女孩的母親都站在他的對立面。如果這位爸爸失敗,意味著他的女兒將無法經歷自然的青春期,正常成長。
隨著網絡和智能手機的出現,我們接觸色情資料的質、量和密度已經更勝古代皇帝。各種調查均顯示,不論男女,觀看色情的人逐年増長,首次觀看的年齡愈趨年輕。這對我們的認知能力會有何影響?浸淫在色情資訊中又改變大腦的能力嗎?
西班牙心理學家J. Castro-Calvo與團隊在2021年發表文獻,以21個實驗為材料,有系統地分析色情成癮與偏差認知的關聯。
研究結果顯示,色情沉溺與四類認知能力有關:
「男人不可能是Lesbian」,如果你在挪威說出這句,可能會跟本文的女主角Tonje Gjevjon一樣,面臨公權力的調查和控告,更可能承受最高三年的刑罰。
蘇格蘭議會在2022年聖誕節前夕,通過《性別認同改革法》。此法在同類法案中相當寬鬆。在本法案下,人們可以隨意按自己的心理認同更改法律上的性別身份,毋需提供醫學證明。據路透社報導,英國政府可因法案衝擊婦女和兒童安全,以及與其他法律的運作不相容,而動用《蘇格蘭法案》第35條,阻止皇室批准法案。
明明是一樣的角色,不論名字、能力和技能都完全一樣,僅僅是換了造型和外觀,為何就能吸引廣大玩家課金呢?相信當中的道理並不難明,因為遊戲角色往往能令玩家有很強代入感,以至角色就猶如是玩家的替身,角色形象就是玩家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表達。
然而,這些Skin又會否反過來影響玩家的自我觀感和自我形象呢?
Debbie Hayton是一名英國變性人,向來積極發表意見。近日,Hayton就發聲反對蘇格蘭正在推動的自訂性別身份法案(self- identification laws)……
CLS,別人對自拍的反應和回應,早成了網上世界的通行貨幣,代表了你有多被看重以及有多價值。失落感的來源,在於別人的反應成為了你的自我價值。別人給like,等於將價值賦予我這個人;沒反應,我就沒價值。這現象引起了學者的興趣。他們想了解當女性把自我價值寄託在別人的反應(CLS)時,會怎樣影響她們自身的身體形象觀感,這觀感又會否進一步改變身體行為……
學者運用社交媒體Reddit「分手版面」上超過一百萬個帖文(六千多個用戶)的數據,以文字分析方法追蹤用戶怎樣談及自己分手。學者追蹤每個用戶大約兩年,發現用戶在分手前三個月、分手的該星期及分手後6個月後,用字有普遍相通的習慣和改變……
常言道「愛一個,上多一課」但現實中經歷分手的男男女女又是否真的能擺脫分手的傷痕,迎接更好的自己?在戀愛中成長的關係又是甚麼?
一如大部分地方,美國每年都會舉辦選美比賽,用以嘉許和獎勵社會中傑出的女性,「美國小姐」(Miss America)就是當中最大型的一個。近日,一名男跨女的19歲少年,Brian Nguyen,竟贏得了美國小姐大德里區的初選。Brian Nguyen身型肥胖,與傳統的審美標準相距甚遠,其獲獎的消息迅即在社會媒體瘋傳,引來兩極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