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別運動衝擊人類學及考古學 人類學家重申:沒有非男非女的骸骨!

梁海欣(香港性文化學會項目幹事)

網絡中流傳著以考古學來諷刺跨性別運動的梗圖(Meme),內容是不論跨性別人士對自己的性別有什麼宣稱,一萬年後,當考古學家掘出骸骨時,還是會按他的生理特徵來區分性別。當我們以為考古學應該不會受跨性別運動影響時,伊麗莎白·韋斯教授(Elizabeth Weiss)的文章《沒有非二元性別骸骨這回事》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nonbinary skeleton”,揭示人類學及考古學正受跨性別運動衝擊。

有學者將未經證實的多元性別理論套在古人身上

文章提到,根據那些自稱「覺醒」的人類學家及考古學家的說法,例如有一群美國考古學家(Black Trowel Collective)指,我們不應該再將古人骸骨區分為男性或女性,這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心理性別。有些學者竟把一些骸骨標籤為「非二元性別」(non-binary)或「性別中立」(gender neutral)。

企圖阻止骸骨的性別區分,似乎只是學術界的爭論,但不是這麼簡單。

雖然總有例外的,但絕大部分人都可以按著生理特徵而分為男性或女性。考古學圈子裡的跨性別運動支持者正推動停止男女的區分,因為如果古人沒有生理性別,今日也不會有生理性別存在了。跨性別運動正在篡改人類歷史,想人們以為非二元性別才是人類的自然狀況。

跨性別運動正在篡改人類歷史

加州大學人類學家切爾莎·布萊克莫爾(Chelsa Blackmore)指,「酷兒考古學」是「改變過去和現在的強勁工具」。這令人想起《1984》的口號:「誰可以控制過去,就可以控制將來。誰可以控制現在,就可以控制過去。」

2019年,考古學家掘出了維京女性戰士骸骨,媒體非常雀躍地說這是一項證據證明男女角色在不同文化裡是不同的。然而,有人提出問題,就是維京人是如何了解到自己的心理性別身份(gender identity)。烏普薩拉大學考古學教授尼爾·普賴斯(Neil Price)就此作出警告,敦促學者們不應該用心理性別角度來理解骸骨。普賴斯寫道:「這(心理性別)是現代的、政治性的、知性的西方用詞」、「把這些心理性別概念套用在古人身上是很困難的(或不可能的)。」

不足三年,普賴斯的警告已盪然無存。2022年,堪薩斯州大學的人類學家詹妮弗·拉夫(Jennifer Raff)出版《美國人的基因歷史》 (In Origin: A Genetic History or the Americas) 裡聲稱,人類學家無法知道一名生理女性獵人——2020年發現有9000年歷史的骸骨——是否看自己為女性,或是屬於另一性別類別。拉夫在書中聲稱,性別的二元分類是由基督教殖民者強加的。這種將骸骨「去性別」的思維會對人類學及西方文明造成很大的攻擊。紐約市大學人類學家詹姆斯·艾默斯(James Aimers)在2016年寫道:「若將歐美對性與性別未經證實的想法強加在歷史中,有可能會扭曲古人的實際生活經驗。」

過去一百年,人類學家成功將骸骨區分男女是基於生理事實,例如盆骨大小,而不是「歐美對性與性別的想法」。男性與女性生理特徵的不同是跨文化的、是普世的。女性盆骨大是讓她們可以生小孩,這是男性無法做到的。

性別區分不只對考古學重要,對法證及性別平等也重要

區分骸骨的性別,不只是對人類學重要,對法證也是重要的。如果我們不再為骸骨區分性別,有機會影響查案,對兇案受害人及家屬是不公平的。

此外,摒棄區分男女,或對全球考古業造成性別歧視的問題。例如華盛頓州大學與土著部落合作時,竟出現禁止女性職員月經來時處理戰士骸骨的規定。因為土著部落認為月經是不潔淨的,不可以觸碰骸骨,華大就作出這種決定。聖何塞州大學也曾禁止「正在來月經的人士」(menstruating personnel)處理骸骨。伊麗莎白·韋斯教授(Elizabeth Weiss)和她的律師指出,這顯然是性別歧視,隨後大學才移去該規定。

韋斯教授認為,跨性別運動想基於一個偽造的非二元性別的人類歷史,來創建一個不會區分男女的「美麗新世界」。她並不認同這種做法。

參考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nonbinary skeleton
https://www.spiked-online.com/2022/08/10/theres-no-such-thing-as-a-nonbinary-skeleton/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