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欣(項目幹事)

基道:https://www.logos.com.hk/bf/acms/content.asp?site=logosbf&op=show&type=product&code=9789622089099
最近讀畢科倫博士(Dr. Christine A. Colon)與菲爾特博士(Dr. Bonnie E. Field )的著作《單身起義:獨身與教會生活的再思》(Singled Out: Why Celibacy Must be Reinvented in Today’s Church) (中文譯本由天道書樓於2012出版,原著由Brazos Press於2009年出版)。科倫博士和菲爾特博士為兩位單身基督徒女士,從書中的字裡行間可以略為感受到她們多年來承受過的痛苦。在性解放盛行的社會文化,及以家庭為主軸的教會文化下,要活出聖潔而有自信單身信徒生活,毫不容易。兩位姊妹對流行文化、歷史、文學、神學、教會傳統均有深刻而獨到的理解,內容相當精彩,令人愛不釋手。以下是其中三項令人深刻的說法:
1. 獨身不同於禁慾
2. 性特質(sexuality)不同於性行為
3. 單身者是教會(及社會)中不可缺的一員
1. 獨身不同於禁慾
作者看禁慾為暫時禁戒性行為的行動、是季節性的、是帶著過渡期心態的,性行為只是保留至合適的人出現(頁329),看單身只是為等待婚姻的階段,而非正面地、積極地擁抱單身。
而獨身則為「全面地活在單身狀態之中,直到神呼召我們進入不同狀態。」(頁329) 書中提到我們生來都是單身的,是獨身的,在什麼時候有獨身恩賜呢?就是在獨身的時候。也即是說,所有人都擁有獨身恩賜,而非特殊某些人才有。但同時並不抗拒婚姻,若有天聽到神呼召自己進入「不同狀態」,即是戀愛及婚姻,也會欣然領受。因此作者認為沒有情況是「我沒有獨身恩賜,我要結婚,我要性行為,沒有結婚或性行為我就完蛋了!」
為何人如此著迷於婚姻或性行為呢?
「沒有性行為,我就完蛋了。」作者認為這是自弗洛依德的性壓抑說開始,人們對性行為趨之若鶩。相信弗洛依德理論的人,會以為性行為是人的核心,沒有性行為的話人會有精神病。作者不同意這個說法。其中,她們引用艾寶特的《獨身史》指出,在全球大部分地區,至少三千年時間,獨身相當普遍且被視為自然。她們亦有引用著名的獨身牧者斯托得(John Stott)的言論(頁146引用Hsu, Singles at the Crossroads, 179;另參 True Freedom Trust),他承認人的性慾可以非常強烈,甚至性泛濫的西方文化使人的性慾變得更加強烈。但他同時指出,基督徒必須堅持自控仍是可能的。就像我們也需要學習控制脾氣、舌頭、貪念、嫉妒、驕傲一樣,即使它們也不易控制。若有人說人們不可能控制性慾,其實是否定人的尊嚴,把人降格致動物層次,被不能自控的本能操縱。
「沒有結婚,我就完蛋了。」看潮流文化、電影、音樂、小說等等,可見整個社會對於性行為、有伴侶等等的渴求及執著,為愛情死去活來,看性經驗為普遍及必需品。這種文化亦滲入教會,作者形容是教會世俗化的情況,就是教會信徒潛意識地也認為性慾是不能控制的,加上與聖經中性倫理的張力,因而得出「人不如早日結婚為妙」的結論。作者亦多次描述美國教會的情況,以說明當地教會對單身者不友善的現象。按美國人口統計數字看,那時美國教會內的單身人口百分比與全國數字低很多,顯示教會很可能未能好好接待單身者。在「今日單身基督徒網站」一項調查中亦顯示,不少人因為單身而不想上教會,因為在一個以家庭為中心的教會中,他們感到被孤立及面對很多壓力。
作者認為單單教導單身者等待婚姻是不恰當的牧養,因為事實上有許多弟兄姊妹終其一生都是單身的,日夜期盼的那個「對的人」可能永遠都不會出現。社會及教會必需擁抱這個事實,對獨身重拾正面和全面的想法,才能真正幫助所有人──因所有人都是單身者,只是時間長短之別。單身,不應是一個令人焦急的狀態。能知足和安於任何景況是很重要的,這是作者多次強調的:
腓立比書 4:11-12 我並不是因缺乏而說這話,因為我已經學會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任何事情,任何景況,我都得了祕訣。
2. 性特質不同於性行為
有些人認為,沒有性行為就是否定性慾、否定人的性特質和性存有,沒有讓人的性的內涵發揮出來。但作者提出,性特質不同於性行為,我們應重拾性特質一個較為廣闊的定義。獨身者沒有性行為,但仍可以活出他的性特質,肯定他作為性的存有及擁有性的內涵。
作者引用葛倫斯《性倫理》中有關性特質的定義:「作為人,就意味著以男性或女性的形態存在,作為一個有形體的存有。有形體就意味著性特質。所以,單身者均是性存有。不論他們有沒有進行性器官的性行為,也是如此,因為情感上的性特質並不表現在性器官上。即使自願投入獨身生活方式也不必對個人根本的性特質予以否定,相反,可以實際上構成性特質的一個具體的表現方式。」(頁307引用 Grenz, Sexual Ethics, 168.) 神造人是造男造女,我們受造非男則女,非女則男,當中存在著無可跨越的鴻溝 (先不討論雙性人及跨性別等複雜問題),我們沒法反映人性的全部,因而需要與他人結連。性特質正正就是驅使我們與他人結連的動力,引發我們與人、與神建立關係,而非限於求偶而已。
而耶穌正正就是充分地發揮單身性特質的榜樣:「藉著以整全、樂觀和非性器官的強大方式與兩性交往,祂把社交性特質和性器官性特質分得很清楚。」(頁309 引用Dawn, Sexual Character, 11) 因此,沒有性行為不等同失去性特質,反而是要以其他方式踐行性特質,以榮耀神。
3. 單身者是教會(及社會)中不可缺的一員
作者描述美國教會以家庭為中心的情況,對單身造成忽視。這是源於一個想法:家庭是教會的基石,家庭好就是教會好。無可否認,家庭價值相當重要,尤其是在家庭價值崩壞的年代,但過分強調,卻使單身者變成了邊緣人。
作者多次提到,要看一間教會有多接納單身者,從他們的告示版活動內容便可略知一二,也就是是否許多活動都是以家庭、孩子為中心的。作者在書中提到一些教會不懂得迎接單身者,他們起首就問及婚姻狀況及子女數目,當發現對方是單身且沒有子女時,竟不懂得關心下去。(筆者認為香港教會情況沒有這麼嚴重,對於關心單身者,可以選擇談論有關社會時事、工作或其他家人等等的話題。但要承認,單身者身處在今日香港,並非全無壓力。)
馬太福音12: 48-50 他卻回答那對他說話的人,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兄弟?」於是他伸手指著門徒,說:「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兄弟!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
耶穌來,拓闊了我們對家人的想像。從前說到家人,可能只想像到與自己有血源關係的人。對的,那些是家人,但別忽略,教會裡的弟兄姊妹也是家人。與有家室的人相比,單身者可能有較少血源上的家人,但他們有教會的家人。
哥林多前書7:32-34 我願你們一無掛慮。沒有結婚的是為主的事掛慮,想怎樣令主喜悅;結了婚的是為世上的事掛慮,想怎樣讓妻子喜悅,於是,他就分心了。沒有結婚的和未婚的女子是為主的事掛慮,為要身體和心靈都聖潔;已經出嫁的是為世上的事掛慮,想怎樣讓丈夫喜悅。
單身者是教會中不可缺的一員,因為他們是神賜給教會的,能與他人配合事奉,榮耀上主。依林前七的說法,他們甚至能更專心事奉神,令主喜悅,這是他們的優勢。
單身者也是社會中不可缺的一員。看闊一點,沒有太大家庭負擔的單身者,也許有較多時間、空間去關心社會上有需要的人。社會需要單身者。
因此,對單身者的支援莫過於加強教會裡弟兄姊妹的連繫,讓教會成為單身者的家。這是帶有使命的教會才能做到的,因為在沒有使命的教會,弟兄姊妹只是「圍爐取暖」,只為自己謀取利益而消費教會,有家庭的人或會內聚而不歡迎外人。但若教會有使命、有異象,才能將焦點由個人重返基督,牽引著不同婚姻家庭狀況的人走在一起,為著同一個使命而努力。
總結
這是一本十分值得閱讀的書,讓我們思考「單身」這個課題。作者先從性解放的根本(性壓抑說)作出重錘一擊,揭穿「人無法控制性慾」這個謊言。隨後更拓闊我們對性特質的理解,這能幫助我們正面地理解獨身。作者鼓勵教會平衡對家庭及單身的牧養,這是相當重要的,因為事實上我們所有人都會經歷單身,因此懂得在任何景況都知足十分重要。
參考:
科倫、菲爾特著,陶婉儀譯。《單身起義:獨身與教會生活的再思》。香港:天道書樓,2012。
Singles at the Crossroads: A Fresh Perspective on Christian Singleness Paperback (Book by Albert Y. Hsu)
“John Stott On Singleness”
https://truefreedomtrust.co.uk/john-stott-singleness
“AH: It is widely said that, without marriage, sexual self-control is impossible.
John Stott: I know that this is often said. And I have to agree both that human sexual desires can be very strong, and that they are made stronger still by the pressures of the sex-obsessed culture in which we live in the West. But we Christians must insist that self-control is possible. We have to learn to control our temper, our tongue, our greed, our jealousy, our pride: why should it be thought impossible to control our libido? To say that we cannot is to deny our dignity as human beings and to descend to the level of animals, which are creatures of uncontrolled instinct.”
Sexual Ethics: An Evangelical Perspective (Book by Stanley J. Grenz)
Sexual Character: Beyond Technique to Intimacy (Book by Marva J. Dawn)

Photo by Fernando Brasil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