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雙性戀者?從六個故事看身份標籤的限制

梁海欣(項目幹事)

「我喜歡過女生,也喜歡過男生,但我不喜歡你說我是雙性戀者。」

「這個TB很帥氣啊,把我迷倒了。我可能是雙性戀者了。」

誰是雙性戀者?有人可能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就是喜歡雙性的人:「喜歡同性的是同性戀者,喜歡異性的是異性戀者,那喜歡雙性的不就是雙性戀者嗎?」但事實上,「喜歡雙性」是個很大的光譜,以致是否採用「雙性戀者」這個標籤存在一片灰色地帶。甚至「雙性戀者」這個標籤反而有機會使人更加不了解當事人的狀況。本文將從六個故事開始,逐步分析身份標籤的限制。

為何說「喜歡雙性」是個很大的光譜?

以下是筆者六位朋友的故事(全以化名顯示),或有助思考什麼是「喜歡雙性」:

一)小美是位中年女士,已婚多年,孩子亦已長大成人。原來她年青時曾與同性戀愛,後來分手了。最近問她是異性戀者、同性戀者還是雙性戀者,她說:「(猶豫了一會兒)我會說我是異性戀者。」

小美算不算是喜歡雙性?如果那一小段經歷也計算,那她就是雙性戀者?若她回答異性戀者,算是說謊嗎?

二)小珍是位年青女子,中學時讀女校,曾與同性戀愛。但在畢業後則只與異性戀愛。最近一次與男友分手後,因心靈受創,不想再信任男人,轉為很想與同性戀愛,更向友人再三強調自己是雙性戀者。

小珍在感情受創前,已經有喜歡雙性的經歷,但沒有標籤自己為雙性戀者,直到與異性感情不順,才強調自己是雙性戀者。到底由哪一刻開始她是雙性戀者呢?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三)小怡是00後大學生,身邊的朋友都是00後少女。小怡有次提到在大學認識的女性朋友中,許多都聲稱自己是雙性戀者。但她們可能只是因為覺得某某TB (Tomboy) 長得很帥,覺得很喜歡,就稱自己為雙性戀者了。

雙性戀者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喜歡同性到哪一個地步才算是喜歡?還是這裡更突顯出身份標籤本來就存在這個限制——是主觀判斷多於有客觀的標準。

四)小婷是一名年青女子,一直以來喜歡同性,以同性戀者自居。但後來決定不會跟同性戀愛,傾向選擇獨身,但同時也開放與異性戀愛的可能性,即使覺得不可異議。後來,小婷與唯一使她心動的異性戀愛。有人說她是雙性戀者,但她不喜歡這個標籤,覺得不能代表她。

若有人自認是雙性戀者,就好像代表著他對於跟同性或異性戀愛都沒所謂,「平等」看待。但小婷不希望其他人這樣想她,因為她是不想與同性戀愛的,而且只喜歡一名異性。異性戀者、同性戀者或是雙性戀者,都好像不能代表她。

五)小忻是一名年青女子,與異性結婚數年。她曾有多段戀愛關係,除了其中一段與女友有過肉體關係之外,其他戀愛關係的對象都是異性。若問她是否雙性戀者,她會否認,而且表示不喜歡這個標籤。

小忻的同性經歷可算是很深入的,因為她不只是喜歡同性,更是發生過肉體關係,但她並不認為這經歷的份量足以構成她身份的一部分。

六)小智是一名中年男士,已婚多年,育有二子。他年青時曾與男友有過肉體關係,但他不認為自己是同性戀者,後來與一名異性結婚,因為他覺得這種婚姻關係和生活方式適合自己。他認為「雙性戀者」並不能準確描述他的經驗。

一個標籤,原意是讓人更認識自己和向他人介紹自己,但一個意思模糊的標籤,會否帶來反效果,令人更難準確地言說自己?

Photo by Jochen van Wylick on Unsplash

身份標籤與受吸引和真實行為的距離

先以姜糖和基督徒打個比方:

喜歡姜濤或常常聽他的歌的人,不一定會自認是姜糖。姜糖是個身份,代表著更多東西。若有人說他是姜糖,別人可能會追問他買了演唱會門票沒有或是在姜濤生日時做了什麼。

偶爾會祈禱或以前到過教會的人,不一定會自認是基督徒。基督徒是個身份,代表著更多東西。若有人說他是基督徒,別人可能會追問他上哪間教會、有沒有參與事奉和受洗了沒有。

姜糖和基督徒都是身份認同,人或會以之而自豪,而非單單喜好和行動而已。內在的核心身份與外在的行為喜好有很大分別。

筆者於另一篇文章《六分一美國青年是LGBT?談談美國LGBT人口激增原因》曾略略討論過雙性戀者這個身份的問題[1],節錄如下:

「《衛報》(The Guardian)一篇報導中提到如果做調查時,將身份(受訪者報稱的性傾向)、吸引(能吸引受訪者的人)和行為(受訪者是否曾有同性經驗)分開調查,會得到很不同的結果… 報導中提到許多有過同性接觸的人未必會把自己看為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

怎樣才算為雙性戀者?有多受同性吸引才計算?看年日長短還是看受吸引程度?有多深入的同性親密行為才計算?只是心動還是要有肉體關係?

「根據皮爾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分析,在有伴侶的雙性戀者中,大約90%是與異性結婚或拍拖。而蓋洛普公司的另一份調查亦有相似的發現,在已婚的雙性戀者中,超過90%結婚對象是異性;而同居中的雙性戀者中,超過80%同居對象是異性。」

以婚姻戀愛的狀況來看,有伴侶的雙性戀者(B)當中,絕大多數是選擇與異性一起,他們的選擇與異性戀者相似,而非同性戀者(LG),亦即是說,他們的生活所需可能較接近異性戀者。但若要將B計進LGBT裡,當提到「LGBT群體的需要」時,其實想說的是什麼?將「直」與「LGBT」對立來作統計[2],是為了什麼?

蓋洛普公司(Gallup, Inc.)調查美國人的性傾向[5],結果發現LGBT人口百分比上升,其中年青人數字最顯著。而它採用的問題只是:「你認為自己是什麼人?直/L/G/B/T/其他?」由此可見,身份標籤只是受訪者一個主觀的選擇,反映的是年青人較容易採用這些身份標籤。

年青時的經歷計算嗎?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LGBT中心的網頁中提到[4],曾有早期異性經驗不等同是異性戀者,有早期同性經驗也不等同是同性戀者。似乎暗示當人長大後,對自己的性傾向可能有不同的想法。

身份標籤與真正身份的距離

由歐陽家和先生撰寫的《同性戀神學整合》一文中提到[6],袁幼軒博士認為同性戀、異性戀這些框架是人造的,文章提到:「(直或LGBT)只是一個身份政治*的標籤,我們不要迷信這個標籤,因為人不應被他的性傾向定義…… 身份政治會令你將生命一切轉向與這個身份融合…… 其實這個想法並不自由,而且根本是一個局,讓你投入之後不能回頭。」

Photo by Christian Lue on Unsplash

*「社會中有不同人士,他們因其性別、種族或性傾向等,會形成不同的群體,身份政治是指一些群體透過宣示身份,例如同性戀者,來進行社會活動,為所屬群體爭取權利。」— 歐陽家和《同性戀神學整合》註腳2

參考牛津書目網(oxfordbibliographies.com)的說法,「身份政治」一詞被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廣泛使用,是用來形容以身份類別來構建政治主張的部署、促進政治意識形態、或激發和導引社會和政治行動… 目的是維護群體的獨特性和歸屬感,獲取權力和認可。[7] 

袁博士提到不應將人以性傾向區分,「直或LGBT」這些只是身份政治的標籤。有過某些同性經歷並不需要將自己的生命與一個標籤融合,這會局限了自己。也就是說,這些是人造的身份,是社會建構的,人沒有必要將自己這樣分類。有次與本會另一位同工鄭安然先生討論這個問題時,他亦提到:「你的生命比幾個英文字母(LGBTQA+)更豐富。」

總結
「雙性戀者」似乎並非一個單單以「喜歡雙性」來作定義的標籤。一個人的故事,往往比一個標籤更豐富。「直或LGBT」這些標籤常常出現可能會令人誤以為世界就只是這樣。把人以性傾向分類,能有助了解對方,還是會產生更多誤會呢?期望聽見你的想法。

[1] 六分一美國青年是LGBT?談談美國LGBT人口激增原因
https://blog.scs.org.hk/2021/10/28/%e5%85%ad%e5%88%86%e4%b8%80%e7%be%8e%e5%9c%8b%e9%9d%92%e5%b9%b4%e6%98%aflgbt%ef%bc%9f%e8%ab%87%e8%ab%87%e7%be%8e%e5%9c%8blgbt%e4%ba%ba%e5%8f%a3%e6%bf%80%e5%a2%9e%e5%8e%9f%e5%9b%a0/

[2] 同上。“當將雙性戀者歸入LGBT一類時,佔大多數的雙性戀者(54.6%)將LGBT與異性結婚的數字拉高,甚至高於與同性結婚的數字:11.4% LGBT成人與異性結婚,比與同性結婚(9.6%)為多;同居也相彷,9.2%% LGBT成人與異性同居,比與同性同居(7.1%)為多。當將同性戀者與雙性戀者的數字分開比較,便能明顯地看出數字很大程度受雙性戀者影響。將「直」與「LGBT」對立來作比較,未能全面地了解當中的現況。”
引用自One in 10 LGBT Americans Married to Same-Sex Spouse
https://news.gallup.com/poll/329975/one-lgbt-americans-married-sex-spouse.aspx

[3] LGBT Identification Rises to 5.6% in Latest U.S. Estimate https://news.gallup.com/poll/329708/lgbt-identification-rises-latest-estimate.aspx

[4] Sexual Orientation Myths & Facts
https://case.edu/lgbt/safe-zone/sexual-orientation-myths-facts
“Many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people have early heterosexual experiences, but are still lesbian, gay or bisexual; many avowed heterosexuals have had sexual contact with members of their own sex, but are still heterosexual.”

[5] LGBT Identification Rises to 5.6% in Latest U.S. Estimate
https://news.gallup.com/poll/329708/lgbt-identification-rises-latest-estimate.aspx
“Which of the following do you consider yourself to be? You can select as many as apply: Straight or heterosexual; 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6] 同性戀神學整合
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E5%90%8C%E6%80%A7%E6%88%80%E7%A5%9E%E5%AD%B8%E6%95%B4%E5%90%88#_ftnref2

[7] Identity Politics
https://www.oxfordbibliographies.com/view/document/obo-9780199766567/obo-9780199766567-0106.xml
“Identity politics, also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or identity-based politics, is a phrase that is widely used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to describe the deployment of the category of identity as a tool to frame political claims, promote political ideologies, or stimulate and orientate social and political action, usually in a larger context of inequality or injustice and with the aim of asserting group distinctiveness and belonging and gaining power and recognition.”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