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患有性別焦躁的女生飊升 變性蔚然成風

陳婉珊(研究幹事)

歐美過去數年,女孩子尋求變性,想當一名男生的情況顯著上升,令人觸目。YouTuber亞歷斯.伯蒂(Alex Bertie)是其中一名變性當男生的少女,並在YouTube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改變的歷程,吸引了大批追隨者收看,甚至仿效。英國《泰晤士報》記者特納(Janice Turner)特地採訪了伯蒂和探討這股變性風潮的底蘊。

transgender

原是女兒身的伯蒂,是YouTube視頻的名人,擁有逾30萬追蹤者(圖:泰晤士報)

性別氣質不符傳統角色 中學飽受欺凌

伯蒂小時候已喜歡男孩的玩意:英雄玩偶、玩具車和樂高積木等。加上愛玩電子遊戲,她的小學玩伴自然是清一色男生;在那年代,愛玩電子遊戲的女生仿如真金那樣稀少。父母對女兒愛穿T恤、牛仔褲倒也不以為忤。11歲前,伯蒂從沒有意識過關於性別的事。直到13歲,她在學校開始聽到些閒言閒語,是關於她的男子氣質的;稍後,她發覺對最要好的女性密友產生了感覺,後來她在學校公開了她們的戀情。

到伯蒂升上中學的時候,受到朋輩排擠,成為同學口中的「古怪的同性戀女生」,令她備受困擾——她從未試過交不到朋友的,連她從前一起玩電子遊戲的朋友也避開她。但她依然沒有告訴父母,自己被欺凌的事。她不明白為甚麼她的性別或性傾向會影響朋友對自己的觀感,她自覺像一塊烘焦了的曲奇餅——無人問津。

禍不單行,女朋友拋棄了伯蒂之餘,她還要忍受長期的語言欺凌。她沒有向老師投訴,卻偷偷傷害自己——在大腿劃出傷痕,因不想被父母發現。她討厭開始青春期發育的身體,只有把長頭髮剪短,才令她感到快慰。

找到同溫層 擁抱跨性別

漸漸地,伯蒂找到方法抒解鬱悶。她在房間內製作YouTube短片,分享關於性別和性傾向的事。活潑的個性令她的短片很快便得到很多人留意。15歲的時候,她終於將在學校被欺凌、自殘和對自身性別感焦躁的情形告訴老師。學校的輔導員將伯蒂轉介到LGBT組織「跨越彩虹」(Over the Rainbow),她得到一個檔案資料夾,內裡包括跨性別資訊、名人介紹,以及如何向國民保健服務(NHS)登記求診和變性,令伯蒂仿如看到出路。

伯蒂不單透過YouTube分享自己的經驗,同時,伯蒂發現很多同樣是由女生轉變為男生的YouTube博客,伯蒂開始訂購緊身衣束胸。16歲,伯蒂再進入一所新學校升讀中六。她以男生的身份入讀,學習男生的言行舉止。沒有人知道她的過去,令她信心大增。伯蒂在自己的YouTube頻道宣告打算開始變性的醫療程序。

搖身變為明星 亮麗背後不無隱憂

alex bertie age 5

5歲的伯蒂(圖:泰晤士報)

坐在記者特納面前的伯蒂今年已21歲,她的YouTube頻道已累積了30萬追蹤者。經過了年半睪酮療程——每三個月在臀部注射一劑,伯蒂的聲音變得低沉、長出鬍子、身高五呎四吋。她的月經已經停止,可能已經不育,可是伯蒂滿不在乎,憧憬可以領養小孩。她很滿意身體的改變:「我對我的身體有太多的煩躁和厭惡,而且我深知自己不應該是一個女人。一個順性別的人(認同出生性別的人)難以理解的。現在的我仍然有憂鬱的日子,但不再是為了性別的原因。」

然而特納觀察到伯蒂情緒起伏很大,一時猶如兒童電視節目主持人般充滿活力,一會兒卻顯得脆弱易感。伯蒂最近做了移除乳房的手術,休息了數星期才告復完。除了在YouTube分享變性經驗外,伯蒂亦出書講述變性的歷程。她現在是跨性別運動吹捧的「海報男孩」,她的書更是受性別焦躁困惑所苦的女孩的自助指南,有一篇附錄還教導女孩們如何製作束胸。女孩們會寫信給伯蒂,詢問有關性別焦躁的情況。如有人問當洗澡要面對與心理不一致的身體時,伯蒂會如何處理焦躁的感覺,她答:「肥皂泡,很多肥皂泡。」

儘管伯蒂對身體有一定程度的憎惡,但她在書中透露無意進行下身變性手術——把子宮切除並重建人工陰莖。手術要承受感染和失去性興奮的風險,她希望等到變性手術日後更先進和成熟才考慮。現時她使用裝置輔助,令她可站著小解,她覺得已能活出「真我」。

母親米歇爾談到伯蒂動手術切除乳房,禁不住飲泣,但顯得愛莫能助。伯蒂埋怨母親生下女兒身的她,米歇爾也沒有極力阻止伯蒂變性;事實上,當米歇爾知道泰博要變性的時候,數千網絡上的「粉絲」(fans)早已為伯蒂歡呼喝采。

潔西的故事

潔西(Jessie)小時候也是典型的「野丫頭」,愛穿T恤牛仔褲,常被人誤認為男孩子。而她父母也鼓勵她玩卡車和布偶公仔。13歲的時候,潔西發覺自己喜歡女孩子;她喜歡的樂隊成員全是年青活潑的男孩子,然而,潔西並非對他們充滿幻想,反而是渴望像他們那樣子——擁有剌激的人生、女朋友和前衛的衣著及髮型。

起初潔西沒有在網上遇到像她一樣的人,然而,她漸漸發覺她喜歡的樂隊的女歌迷倒跟自己相似——男子氣的同性戀女生,這些網友慢慢成為她現實生活的朋友。她們會相約出來見面,但沒有人用「lesbian」(女同性戀者)一詞,那已是過氣的稱呼。她們當中不少過去曾作出一些傷害自己的行為,很多人開始認同自己是男孩子,部分更以男生身份生活和上學。

青春期發育也令潔西苦惱,覺得「差了一百倍」,自想:「我不是女孩子,為甚麼我要經歷這一切?」她在Instagram(很多年青人使用的社交媒體網站)的名字是「Jake」,意思是人見人愛的小伙子,多達五千人追蹤她的動態。當時潔西打算升上高中便變身為「Jake」——16歲開始使用睪酮素,長出鬍子;她熱切地追隨伯蒂的步伐,在一次YouTube活動中遇見伯蒂,使潔西興奮莫明。

對於潔西「出櫃」表示是同性戀,父母十分接納,也不驚奇,但對於她表示自己「在一個錯誤的身體」卻難以接受,並質疑她表現出男孩氣質並不表示她是男孩子,令她氣結,覺得父母不讓她「活出真我」。潔西和朋友們嘗試用束胸掩飾胸部,可是束胸令她們透不過氣來,紛紛把束胸扔掉,潔西的媽媽發現後也把她的束胸扔掉。

火紅火熱的日子大約過了年半,覺得自己是男孩的感覺逐漸消退。為甚麼有這樣的轉變?也許跟她的一個朋友在變性後仍深受困擾有關,但最大的原因,卻是潔西的注意力由音樂轉到電視節目。她迷上了兩套女英雄劇集:「這聽起來很瘋狂,但她們改變了我的生活:最終我想當女孩子。」

現年17歲的潔西開始了A levels課程,是一個快樂、愛交際的外向女同性戀者:「我不明白為甚麼應該有一個男性盒子和一個女性盒子,就只是有陰莖或有陰道的人這樣。」如果那時媽媽把她送去性別診所求診,會發生甚麼事?她說:「毫無疑問,我現在已經是傑克了,但是我根本不會更快樂。」

患有性別焦躁的女生飊升惹憂慮

記者特納留意到歐美地區青少女被轉介到性別診所的數字急速上升,他問了一個問題:「為甚麼這麼多青少女相信自己是男孩子?」十年前,女性求診者只佔倫敦青少年性別診所的小部分,但在2011-12年度已超越了男生,現時佔了約七成的個案,每月大約有140名女生的新轉介個案。這些個案通常在青春期發育時發病,在之前從沒有對自己的性別產生疑問,而且九成是同性戀,醫生稱之為「速發型性別焦躁」(rapid onset gender dysphoria, ROGD)。

越來越多專業人員覺得擔憂,但卻沒幾個願意提出質疑,因為「肯定」性別焦躁患者的感覺和變性要求已成為新的正統,甚至要為他們勇敢表達真我喝采,即使那是個飽受困擾的14歲小女孩。

卡斯賓(James Caspian)是一名性別心理治療師,擁有16年經驗,曾幫助很多性別焦躁患者變性。大約在七年前,他開始發覺求診者有年輕化的趨勢,而且女孩子佔了大多數。大部分是女同性戀,而且很多求診者同時有其他精神健康問題,如自閉症、抑鬱和焦慮等;另外有些人曾被性侵犯。他們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視變性為萬靈丹。可是卡斯賓認為這種想法是一種謬誤,他發現在美國,女同性戀群體要求逆轉換性別的個案有上升的趨勢。可是當他嘗試在大學做研究時,他的研究申請被大學倫理委員會否決了,因為研究屬於政治不正確。

gender lgbt

醫生:青少女患性別焦躁像感染了傳染病

特納訪問卡斯賓之後,有不同人士聯絡特納,希望帶出他們的關注。他們當中有教師、家長和醫生,卻不約而同要求記者不要報道他們的身份,免招致「恐跨」(transphobia)指責或其他惡意攻擊,甚至危及工作。

K醫生多年來對於患有性別焦躁青少女像傳染病一般擴散毫無頭緒:「數以百計,他們都是一式一樣: 短髮、男孩的打扮,小時候可能喜歡粗魯和扭打的玩意。現在他們喜歡漫畫書、滑板或電子遊戲。不善交際、笨拙,以及並不是很多朋友。她們以女同性戀身份出櫃,然後她們在Reddit和Tumblr上看那些變性的視頻。他們決定自己是跨性別。每個人都用新名字來稱呼她們,斗然間,她們得到很多人注意。她們會在每個人都告訴她們很勇敢的時候,嘲笑那些使用了錯誤代名詞的人。她們可能會在學校組織特別集會。」

K醫生指LGBT的次文化中,女同性戀是最低級的;外表與普通男性(直男)無異的男同性戀處於最高級,帶女性氣質的男同性戀次之,之後才是像一般女性的女同性戀者,最底層是Tomboy類型的女同性戀者。可是,如果她們變性,便會從底層一躍升為頂層的直男,可以公然拖著女朋友的手。另外有些個案是患有自閉症的女孩——很多沒有被診斷出來。通常她們比較敏感,她們覺得青春期特別令人難受;而傾向刻板分類的思維,意味著她們以為自己喜歡男孩的打扮和玩意,自己便是男性。另外一些女孩曾受性侵犯,希望逃避軟弱、易受傷害的女性身體。K醫生憶述她遇到一個求診者,來自複雜的家庭,她的親人被強暴,令她武裝自己:「我不可能是女性,因為女孩子是脆弱的,而我不是這樣。」

K醫生續指雖然跨性別的意識形態往往被賦予先進之名,但其實它是十分保守和反而強化了性別刻板,亦不利同性戀者。另一位醫醫生B也認為跨性別意識形態難以被挑戰:「家長——特別是教育水平不高的家長,認為這是明顯的解決辦法:如果你的孩子患有糖尿病,你可以給他處方胰島素;如果你的同性戀女兒男性化,並且覺得自己是男孩,那麼你就帶她去看醫生取得賀爾蒙。這是『美人魚』這樣的跨性別運動倡議組織的論述,對很多人來說合情合理。具備『性別批判』(gender critical)能力,挑戰定型觀念,要難得多。」

不容質疑跨性別兒童宣稱的性別

不單如此,跨性別意識形態已得到官方背書。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最近發出的「諒解備忘錄」列明,質疑求診者宣稱的性別或檢查其他潛在的精神問題等同於更正治療(conversion therapy)。譬如潔西的媽媽不相信女兒是男孩子,有機會會失去監護權。學校也受到要支持跨性別學生變性的壓力。西密德蘭郡一名教師告訴特納,校內一名女童在沒有醫療證明和父母同意下,獲准變更為男童名字和代名詞,他續說:「如果沒有父母簽名,你連會考科目也無法改變。」

在害怕失去專業資格的情況下,醫生的角色現時變得只有同意求診者的自我診斷,並開始治療程序。K醫生透露大部分求診的女孩表現出十分確定的態度,她們都接觸「美人魚」或其他跨性別支持組織的資訊,對於要見心理醫生十分不滿;然而,K醫生對於將這些女孩子送上她們日後可能會後悔的道路,她越來越不安。現時暫停青春期發育的常用藥物叫「利普安」(Lupron),可是這種藥物用於治療性別焦躁患者,是屬於「藥品仿單標示外使用」(Off-Label Use)——即是未經臨床驗證。如果緊接使用異性賀爾蒙,更會導致不育。另一方面,同學們都開始青春期發育,他們卻沒有按正常發展發育,也會引起她們的焦慮,以及更渴望轉變性別。

卡斯賓稱這股青少女的變性風潮為一種「集體情結」(collective complex),透過互聯網群體形成。在Reddit和Tumblr上有很多變性的資訊,以及互相肯定和鼓勵的支緩群組,譬如當有人開始睪酮素治療時,其他人會附和和歡呼。特納特地去測試一些「我是否跨性別?」的調查問卷,發覺答案分歧,結果卻總是「可能」或「是」。

gender lgbt

過來人看跨性別運動

自覺不是女性,彼得年近五十才開始變性,自忖變性是唯一令其過得快樂的辦法。彼得辦了一個跨性別人士的支援組織。然而,彼得也對網絡文化把年青的同性戀少女推向變性感到震驚:「我想她們當中一些人實際上需要緊抓轉變的狀態。對於曾經被邊緣化的女孩來說,它帶來聲望:你發布視頻更新你的進度,你將得到無盡的關注。」但實際上以另一性別身份生活,卻可能令她們失望。彼得說:「她們發現舊問題並沒有消失,我們幫助她們重建人生。」彼得知道有些少女透過私人執業醫生取得賀爾蒙,而沒有先尋求專業的輔導。她們後來崩潰,在Facebook要求朋友們捐款來尋求她們本來應該首先要進行的治療。

基爾成長於蘇格蘭小鎮,年青的她出櫃時飽受欺凌,幾乎精神崩潰。醫生用了十分鐘,便診斷她是跨性別,但媽媽拒絕相關治療。後來她搬到倫敦,遇上新冒起的「酷兒」(queer)文化,在那裡,當個跨性別比起女同性戀前衛時髦得多。在性別焦躁消退之前,她已使用了睪酮素幾年,長出不會消退的鬍子。現年35歲的基爾回顧自己的過去:「成長時我需要的,是年長女同性戀者告訴我,我很好。這就是我認為這些女孩現在需要的:去找像我這樣的女人。但是,LGBT運動不會允許我們:他們會認為這是恐跨的。」

對於這股變性風潮,K醫生深感憂慮,更說正考慮加強逆轉換(de-transition)的服務,因為她看到潛在市場。

原報道:
https://www.thetimes.co.uk/article/meet-alex-bertie-the-transgender-poster-boy-z88hgh8b8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