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份重要研究 揭示全球性別焦躁青少年的最新狀況

(文:招雋寧)

5年前美國醫療學者Lisa Littman鑄造了速發性別焦慮(rapid-onset gender dysphoria, ROGD)概念。研究主要以父母的匯報中,發現青春期階段的少女不尋常地出現「想要變成男性」的狀況。過往,這種因想變成另一性別而產生精神困擾的情況,或會發生在成人身上(late-onset),而非青少年;而與之相類的兒童性別不一致狀況,則發生在兒童階段(early-onset),亦非青春期。

在青少年急起的性別焦慮(gender dysphoria, GD)迅速引起關注,Littman的研究亦激起跨性別運動的反彈,吹哨行為被指病態化少女選擇性別的自主權。然而此後並無阻關心兒童、青少年的醫護專家的持續跟進。原因是傾向支持跨性別運動的群體,採用了激進的治性別肯定照護方針。方針包括了用阻隔荷爾蒙的藥物、剔除監護人和父母對孩子變性的知情權、整形手術等等。方針來賦權兒童自主地「變」性,慰藉因自覺性別不符所產生的心靈。瑞典和英國的醫護專家已暫緩這類護理,並迫切發掘怎樣才真正幫到GD青少年。

大型前跨性別人士研究:近半表示強烈或非常強烈後悔變性, 過半表示醫生過份強調變性好處

提出速發型性別焦躁(ROGD, rapid onset gender dysphoria)的醫生學者Dr. Lisa Littman在2021年發表研究,深入探討一百名前跨性別人士(detrans,或稱後跨性別人士)的故事。他們曾經有性別焦躁,嘗過藥物及變性手術後,選擇終止及/或逆轉變性程序,轉回原生性別。

由「她」到「他」,再到「她」——兩個歐洲跨性別青少年的成長之旅

(文:陳婉珊)從芸芸「逆轉換」(de-transition)的例子中,筆者首先是被故事主人翁的插畫吸引的。她們相遇之時,都是「跨男」,當深入分享彼此的經歷感受,才慢慢發覺她們需要的不是變性,而是源於對成長的困惑。她們現時利用自己的專業,為其他逆轉換者在她們網站分享的故事加上插畫,平添色彩。

跨性別風潮錯綜複雜 資訊失衡家長無助

(文:陳婉珊)不少在歐美及澳洲的父母也面對相若的遭遇:子女在青春期突然聲稱自己是跨性別,然後發覺學校社工、心理或精神科醫生都建議家長跟隨子女的感覺讓他們變性,否則他們可能會自殺…但情況似乎遠比跨性別運動倡議者及性別診所醫生所描述的複雜得多…這股突如其來的跨性別風潮實在不容忽視…

Exit

新研究:青少年突出現的性別焦躁潮——Rapid-onset Gender Dysphoria

(文:陳婉珊)…新湧現的案例有別於過去已有相當研究的性別焦躁案例,青少年才首次出現性別焦躁的情況以女生為主,而且往往病發前已有其他精神健康的問題,如焦慮及抑鬱等;研究員推斷,變性可能只是他們處理原有精神問題的方式。這種近年才爆發的情況稱為「速發型性別焦躁」,更發現有社交感染的情況出現…

transgender

歐美患有性別焦躁的女生飊升 變性蔚然成風

(文:陳婉珊)歐美過去數年,女孩子尋求變性,想當一名男生的情況顯著上升,令人觸目。YouTuber亞歷斯.伯蒂(Alex Bertie)是其中一名變性當男生的少女,並在YouTube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改變的歷程,吸引了大批追隨者收看,甚至仿效。記者特納特地採訪了伯蒂和探討這股變性風潮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