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結婚有影響你嗎?」同性婚姻的五類受害者
在上一世紀,由於同性婚姻在人類歷史中從未出現,政客們辯論應否更改「婚姻」定義時,其論據和論述往往只能流於想像的。維護家庭和婚姻定義的人提出很多論據和警告,對當時的人來說只是抽象的理論,也許都不及同志團體所反問的一句「別人結婚與你何干?有影響你嗎?」
20年過去,當時很多的「理論」已不再抽象,而是成了某種預言,美國的家庭研究委員會(Family Research Council)就盤點了五類在同性婚姻下的受害者。
在上一世紀,由於同性婚姻在人類歷史中從未出現,政客們辯論應否更改「婚姻」定義時,其論據和論述往往只能流於想像的。維護家庭和婚姻定義的人提出很多論據和警告,對當時的人來說只是抽象的理論,也許都不及同志團體所反問的一句「別人結婚與你何干?有影響你嗎?」
20年過去,當時很多的「理論」已不再抽象,而是成了某種預言,美國的家庭研究委員會(Family Research Council)就盤點了五類在同性婚姻下的受害者。
(文:梁海欣)
美國加州一對男同性戀者阿爾伯特和薩尼格(Albert and Anthony Saniger) 因為不滿「來貨」是女嬰,而不是原先預訂的男嬰,因而控告生殖中心。他們於洛杉磯法庭控告HRC 生殖中心(HRC Fertility) 及生殖專家科爾布醫生(Dr. Bradford A. Kolb),指控他們違約、醫療事故、疏忽、欺詐性隱瞞以及違反《不公平競爭法》(the Unfair Competition Law)和《消費者法律救濟法》(the Consumer Legal Remedies Act)。
根據訴訟文件,為了取得男嬰,這對男同性戀者花了大約三十萬美金,費用包括卵子、代母(文件中以代孕者 “gestational carrier”來稱呼代母),2020年曾有2次著床不成功,直到12月代母才成功懷孕。當時他們刻意揀選了男孩子胚胎,誰不知,2021年誕下的不是男孩子,而是一名女孩子,他們認為是醫生的疏忽所致的。
(文:梁海欣)
今年年初,一對女同性戀者希瑟和羅比(Heather Wilhelm-Routenberg and Robin (Robbie) Routenberg-Wilhelm)控告紐約一所生殖中心,因為她們原本要求女嬰,但結果來了一名男嬰。她們不想要男孩子,這跟希瑟曾被男性性侵犯的創傷經歷有關。
希瑟和羅比於2012年結婚,希瑟表示她一直猶豫是否要有孩子,但當與伴侶商討後,她們想要兩名女兒。她們之前曾嘗試由羅比懷上希瑟的女兒,但羅比流產了,於是計劃今次由希瑟懷上羅比的女兒,誰不知竟然是羅比的兒子。
近日,我們出版了四款《同性婚姻迷思系列》的單張,歡迎聯絡我們索取。
頭50張免費,每張成本價為$5
歡迎索取:
《同性婚姻迷思系列:一 相愛就可以結婚?4頁看懂為何同性結合與婚姻制度無關》
《同性婚姻迷思系列:二 夠愛就OK?我爹哋和阿爸都很愛我,但是… 9個同性戀伴侶的孩子 你未聽過的心聲》
《同性婚姻迷思系列:三 婚姻平權?4頁看懂同性婚姻與基本人權的距離》
《同性婚姻迷思系列:四 字字鏗鏘?拆解10個支持同性婚姻的說法》
查詢:3165-1858 / info@scs.org.hk
**電子版亦已上載至 https://issuu.com/hkscsbooks !
(文:梁海欣)
政治哲學家瑞恩安德森博士(Dr. Ryan Anderson) 在一條影片中,試從哲學及社會科學角度解釋為何婚姻是一男一女的終身結合。
當中有幾個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1.為何人與人相愛,要進入法律制度?為何政府有興趣干涉?
2.為何這樣的婚姻重要?重要到政府要介入支持?當婚姻出問題時,會帶來什麼後果?
3.接受同性婚姻,其實是將婚姻定義改寫。這會帶來什麼問題?
男女、男男、女女都婚姻都是一樣的嗎?凱蒂浮士德(Katy Faust)會說:不是
浮士德相信,孩子需要爸爸,也需要媽媽。
兩個爸爸不能取代一個媽媽。兩個媽媽不能取代一個爸爸。
浮士德的父母在她十歲時離婚,後來母親與一名女性一起生活。
有人問浮士德:「你媽媽怎樣看你的立場?」
浮士德:「她覺得好呀,因為兩個爸爸也不能取代她的地位!」
那浮士德怎樣看媽媽和她的同性性伴侶?
浮士德:「她們都很疼愛我。她們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人,我也愛她們。」
從浮士德的故事,我們可以看見:接納同性戀者,不等於要接受同性婚姻。
孩子的權利值得我們的重視和關注。
(文:招雋寧)「讓同志結婚到底對人有何壞影響?」我常常不願跌入這話題,因為這往往只是爭拗那些後果發生的可能性,卻無視了「不分性別的婚制」本身是眾多表癥之一,其成因是性的革命。
(文:招雋寧)法國政府計劃在明年初完成修改醫療生殖科技法例,容許「所有女性」使用。據報同志組織爭取生殖技術多年,馬克龍政府現兌現被形容為「充滿象徵意義」的政治承諾。
(文:殷琛)你或許早已聽過,科學研究證實同性撫養與異性撫養「沒有差異」的結論。然後,每當有「發現差異」的研究證據出現時,那些研究都會承受了「不科學」和「偽科學偏見」的嚴厲指控,被批評為不可取。
(文:陳靈騫)由本會主辦的「再思同性撫養——多角度思考」研習組的最後一場已於 2019 年 3 月 28 日舉行,當日約十多名參加者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