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社會性別沒有改善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一項研究的初步發現

招雋寧(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Photo by Edi Libedinsky on Unsplash

怎樣有效幫助性別焦躁症的兒童及青少年?醫護學術界仍然感到疑團重重。

其中一個疑問是,到底幾多歲/在甚麼情況下應讓孩子更改性別身份生活?現實上在應對童年性別不一致感覺一事,愈來愈多群體採用了直接更改社會性別的方式。

2023年4月的一項新研究考證了位於倫敦的專科診所「性別認同發展服務」的統計紀錄,比較那些在生活上更改社會性別的人,以及在生活上沒有更改的人,他們的精神健康有何不同。研究以心理學家James Morandini為首,由英國、澳洲和荷蘭三地的心理學家共同發表。

獲轉介至這診所的人,由4至17歲不等。在第一組計算中,獲採納的數據來自288位兒童及青少年,其中208位(72%)是生理女;210位(73%)正採取另一性別生活。

在第二組計算中,則評估了357位兒童及青少年,其中253位(71%)是生理女;214位(60%)以更改名字的方式來顯示更改性別。

一如全世界的速發性別焦躁情況,獲得的數據中生理女的數字明顯比生理男為多。

學者想知道他們做了這些改變措施,會否影響情緒困擾、焦慮和嘗試自殺。結果顯示,更改社會性別身份生活或更改名字,對於精神健康狀況未見有影響:未見改善,也沒見變差。

要補充說明的是,未見關聯的部份原因,可能來自「沒有採取更改行為」的人數不足,令到統計學工具未發現到影響--而非斷言沒有影響。然而學者在比較其他同類文獻的結論後,仍然認為在一片爭議中,施行未確認對精神健康影響的更改社會性別治療,仍然是「值得留意(noteworthy)」。

除此以外,學者又分析了樣本中混合了有兒童性別不一致和青少年性別焦躁兩者,由於他們成長階段不同,所面對的精神狀況威脅並有異,結果的解釋力亦會降低。另外,生理女要採取男性身份生活,在文化上比較那些生理男以女性身份生活,更容易獲得接受,因此生理女所承受的精神健康的威脅會較少。這次研究主要為生理女性,因此亦有可能部份解釋了精神健康與更改性別無關的結論。

學者認為更改社會性別的做法有何影響,還需要大量深入的追蹤研究。

文獻參考:
Mroandini, J., Kelly, A., de Graaf, N., Malouf, P., Guerin, E., Dar-Nimrod, I., & Carmichael, P. (2023). Is social gender transition associated with mental health statu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gender dysphoria?.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ur, 52, 1045-1060. Doi:10.1007/s10508-023-02588-5.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