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欣(香港性文化學會項目主任)
「回顧過去,我發現我是一個被閹的男人。現在當我們(後跨性別者)分享自己的故事,會被標籤為納粹分子或法西斯主義者。又或是被指控是在種族滅絕跨性別孩子或跨性別女性,我不過是在分享我的經歷。」
「我認為藥物變性有時作用更似是心靈安慰劑。」
年輕Youtuber米沙小姐(Misha Petrov)訪問了綽號為「變形者」(Shape Shifter,網名)的後跨性別人士的故事。他是一名東歐男子,十年前開始自認是跨性別女性,去年開始在女性身份轉回自己原生的男性身份。現在,他認為變性其實是不可行的,而藥物和手術變性一些後果是無法逆轉的。
#「變形者」的童年:生於性別角色非常僵化的社會
在東歐國家長大的他,身處一個性別角色非常僵化、性別定型非常嚴重的社會,男士們都非常陽剛,女士們都非常陰柔,比較女性化的他,因而無法對自己的原生性別產生認同感。他在童年時從來沒有聽過「跨性別」。
小時候,他感到受男性吸引,加上陰柔的氣質,令他遭受欺凌,又找不到屬於自己的身份。但他沒有想過自己是活在錯誤的身體裡。
#受美國跨性別思想影響,開始以為自己是女性
直到他長大後到美國馬薩諸塞州讀大學,他首次遇上了自稱是非男非女的人(non-binary),又遇上完成了全副變性手術的人。到了美國這個風氣自由的地方,他開始留長髮,別人開始詢問他的代名詞(例如he/ she / they,意指詢問他想別人視他為什麼性別)。那時候開始,他開始研究什麼是跨性別。愈看愈多資訊時,便愈覺得自己是跨性別女性。
因為自己個人氣質較為女性化,又融入不到男孩圈子,加上他不喜歡自己受男性吸引的狀況,他極渴望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身份。當遇上「跨性別」這詞,他便覺得找到身份了!在波士頓,他很容易就可以獲處方荷爾蒙藥。然而,當他打䧳激素,他的精神健康隨即一落千丈。他將這情況歸咎於性別焦躁的問題,他認定一定是因為活在錯誤的身體裡,所以才不快樂。因此他想做變性手術:「我想變成所謂的『真正的自己』」。他隆了胸,又整了容。
#經歷草率的變性輔導後,衝動地做了變性手術
主持人問他,有沒有治療師跟進過呢?「變形者」認為那「治療」十分兒戲,只有12節,而隆胸和整容更是無需先獲得治療師的批准。
他以往沒有發現自己有童年創傷,因為在他出生的東歐國家裡,精神問題是被污名化的,所以他從來沒有認知自己有這些問題。即使是批准他做變性的醫生,都沒有先為他作精神評估。「變形者」是在向另一治療師求助時,才開始面對自己的童年創傷問題。
美國的變性輔導非常草率,「變形者」指,只要你說你是跨性別,醫生就不理會你過去是否有創傷,一味就認同你是跨性別了。他指,醫生們都沒有動機搞清楚事件,他們只是在收錢和給予服務。而那些費用是十分昂貴的,變性者一輩子都要吃荷爾蒙藥。
「變形者」以為變性能令他快樂,他以為變性就可以解決一切的問題。然而,變性後他仍然感到哀傷。變性手術並沒有為他解決精神問題,只是一種短暫的安慰劑而已。
#令人痛苦不堪的變性手術
「變形者」認為「陰道成形術」較為準備的說法是「陰莖逆向術」。病人會失去性慾,無法享受性生活。
他指出現時有許多後悔變性的後跨性別人士,他們有人失去了乳房,以後都無法餵哺母乳。他也很後悔,失去了一些的身體部分。
有人說可以重新造乳房,他認為這是很危險的論述。不應令人低估了變性手術的風險。
他指出陰莖成形術是很高難度的手術,要取病人身體另一部分的肉,再移植過去。
不少人變性手術後,要面對許多副作用和併發症。
有些人無法懷孕、有人無法正常如廁,有人因為睾酮而失去原本的聲線。
他們許多人當初因為精神問題而想做變性手術,但做了變性手術後,不但沒有解決精神問題,還要面對身體上的毛病。
「變形者」認為社會不應美化變性這回事。
#後跨性別人士是被滅聲的一群
「變形者」為自己的族群(後跨性別人士)感到很憂慮,因為他們總是被滅聲,以及很難找到幫助。醫生又不太願意幫手。
今日年青人要變性很容易,用「來資助我」”GoFundMe”網頁就可以籌到錢買束胸帶了。但相比之下,後跨性別人士就很難找到支援。
「變形者」指不少跨性別人士並非需要變性,他們純粹只是有精神上的問題,或是身體形象的問題,不論改造了多少,仍對自己的身體感到不自在。
不少跨性別人士需要的幫助其實是讓他們擁抱原生性別的輔導,但這種被標籤為「更正治療」幫助,卻是遭受打壓,例如加拿大就立法禁止了「更正治療」。醫生和治療師們都害怕被「釘牌」(喪失專業牌照),因而紛紛採用肯定式照護方針(affirmative)。後悔變性、後跨性別人士是被禁聲的一群。
不論醫生、孩子,甚至家長都被「洗腦」,以為讓跨性別孩子變性就是對的。很常聽到的恐嚇式語句就是:「你想要死兒子還是活女兒?」這往往令家長做了錯誤的決定。「變形者」很想告訴大家:「其實你是無法變成異性的。」
但這些不利變性的言論都被視為是恐跨(transphobia, 恐懼跨性別)。不讓孩子變性就是「恐跨」,什麼都是「恐跨」。說到這裡,主持人和「變形者」都感到很無奈。
#反思:性別定型影響孩子的性別認同
性別定型、過分的性別角色僵化,令有些人覺得無法自己男女都融入不了,以為自己男女都不是,就以非二元性別者目居。
社交媒體亦很影響女孩子自我形象。例如她們以為自己臀部不夠大,就不夠女性化。於是去整容等等,這些都是不健康的。
#今日他是以女性打扮示人的男性
有人質疑他不是一名真正的後跨性別者,因為他依然打扮得很女性化。
「變形者」造了不少手術,他指:「我永遠無法拿回我原本的胸部了。」
主持人就認為,男人也可以照顧小朋友,不需要先變成女人。世上可以有較為男性化的女性,也可以有較為女性化的男性。
#總結
雖然「變形者」外表未必能讓人人都接受,但至少他知道他由起初就不需要用藥物或變性手術來改造自己的身體,今日他希望透過互聯網告訴世界要關注跨性別運動,變性並非萬靈丹,也並非如想像中那樣美好。正視自己的過去經歷,才能就精神問題對症下藥。
「變形者」盼望新一代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不需要他經歷過的痛苦。
參考
Detransitioner On How Gender Stereotypes Pushed Him Into Medically Transition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3YomHp-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