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新研究揭 改變性傾向與否 和心理創傷未見相關

招雋寧(特約研究員)

性小眾嘗試改變性傾向,會否換來心理創傷?

性傾向改變的服務(sexual orientation change efforts, SOCE),素來惹火。SOCE就是指支援人在性吸引、性別身份及/或性關係方面,由同性改為異性的治療或項目。

學術文獻中,SOCE的成效言人人殊。

最引人注目的爭議,是反對者聲稱SOCE施行電擊和厭惡療法,亦即所謂拗直治療。支持者否認。近日反對意見則指稱,參與SOCE而未達至改變者,會引發不良創傷。

美國天主教大學的社會學家Paul Sullins在2022年2月於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發表研究,分析接受性傾向改變服務的人,所受心理層面的傷害,會否比沒參加的人更甚。

Sullins採用了國家級代表性數據,紀錄共1,518位美國性小眾的情況。樣本包括了18-59歲,橫跨三個年代的性小眾。當中108人曾嘗試改變性傾向,其餘千多人則沒有。學者以統計學方法比較他們兩者的心理壓力和精神健康,以及幾種帶來傷害的行為習慣,包括了濫用藥物、依賴酒精、自殘和自殺的念頭、計劃、意圖和嘗試。

結果發現,曾參與性傾向改變項目的群組,他們在上述任何一項傷害或行為習慣的比較中,在統計學上都未找到與沒接受服務者有顯著的差別。換言之,接受SOCE的人並沒有如外界所言,承受著更大的社會心理的創傷。

學者找到的證據與帶來傷害相反。正面對歧視的壓力、兒時曾受創傷、精神健康較差的性小眾中,曾接受SOCE的人反而有機會獲得更大保護,免於試圖自殺的風險。至於怎樣達到這效果,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那些接受心臟手術治療的人,許多人在手術前經歷心血管疾病。」若果因為接受手術者與心血管疾病有相關,就能解讀為:接受治療的,比沒接受的群眾,更多人心血管疾病(承受傷害)?不能。更加不能說,要禁絕心臟手術治療。

Sullins解釋現行SOCE被禁的理由,就有如上述提到手術與疾病的關係。實情是人先有心血管疾病,才尋求治療。同樣地,有些性小眾先經歷了傷害,才尋求了SOCE的治療。即使人能見到接受SOCE服務者,呈現心理困擾,這也不能構成禁絕SOCE治療的理由。他呼籲,「基於終身傷害的膚淺主張,禁絕治療,應受到質疑。」

文獻參考:
Sullins D.P. (2022) Absence of Behavioral Harm Following Non-efficacious Sexual Orientation Change Effort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United States Sexual Minority Adults, 2016–2018. Front. Psychol. 13:823647. doi: 10.3389/fpsyg.2022.823647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