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欣(項目幹事)
「今年年初我被投訴——作為臨床心理學家,這是我執業45年來的第一宗。」
「但自從2014年左右,我留意到14至20歲生來是女性、報稱經歷性別焦躁及渴望跨性的孩子上升,她們通常是要求同意她們開展異性荷爾蒙治療。」
「有些孩子在網上閱讀相關資訊後,只是在最近幾個月經歷過性別焦躁,便來診所(尋求跨性治療)。」

桑德拉.佩托博士(Dr Sandra Pertot)
今年年初,擁有超過45年經驗的資深性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桑德拉.佩托博士(Dr Sandra Pertot)在網上廣播(Podcast)分享她對性別焦躁症(gender dysphoria)的複雜性的看法,當中包括以求助人為本(client-focused)的治療方針,卻遭到當地跨性別團體的投訴。[1][2]該跨性別團體不滿佩托博士的看法,並直接挑戰她的專業——他們向澳洲心理學會作出正式投訴,而非私下聯絡佩托博士交流意見。澳洲心理學會最終判投訴不成立,因為對於任何政策(包括跨性別的政策)的反對意見都應該有被聆聽的機會。
本文將討論以下問題:
– 為何說實話要遭投訴?
– 2014年澳洲發生了什麼事?
– 什麼是對經歷性別焦躁孩子最好的幫助?
為何說實話要遭投訴?
佩托博士自1970年代起幫助無數經歷性別焦躁的人士,她採用的是以求助人的意願為重要考慮的進路(client-affirming approach):不論求助人是希望學習接納原生性別(改變心理以符合生理),還是希望獲得跨性治療(改變生理以符合心理),治療者都樂意按照求助人意向提供適切幫助。
但如果幫助求助人學習接納原生性別(改變心理以符合生理)是可行的話,這對於跨性別運動或許是個威脅。因為他們的前設是心理性別是天生及不可改變,經歷性別焦躁的出路就只會是認同心理性別,而不會是接納生理性別。例如安德森博士(Ryan T. Anderson) 在《當哈利變成莎莉》(When Harry Became Sally)一書中曾提到,跨性別運動人士希望跨性別身份可以有生物學上的支持,但至今仍沒有找到實質證據。[3]
在跨性別意識形態的擴張下,治療師紛紛採用「牢固心理性別的進路」(gender-affirming approach)來幫助經歷性別焦躁的人士:傾向肯定並牢固求助人的心理性別,認為性別焦躁是由於身體出錯,而非心理問題,因而輕視生理性別。雖然佩托博士的分享是基於她多年來的臨床經驗,但因她走的是政治不正確的路,便惹來跨性別團體的不悅。
2014年澳洲發生了什麼事?
「但自從2014年左右,我留意到14至20歲生來是女性、報稱經歷性別焦躁及渴望跨性的孩子上升,她們通常是要求同意她們開展異性荷爾蒙治療。」——佩托博士
為何要強調是2014年?原來在2014年以前,在澳洲首都領地若要更改出生紙的性別欄,須先完成變性手術。當地於2014年通過法例,取消了須先完成變性手術的要求,申請人只需接受臨床治療便可。此外,出生紙修訂法容許人們登記為男性、女性或 “X”性別,無須經過任何變性手術。[4] 為何有“X”性別這個選擇?
原來在2014年澳洲最高法院在「新南威爾士洲出生、死亡及婚姻登記處訴諾里案」(NSW Registrar of Births, Deaths and Marriages v Norrie [2014] HCA 11)中承認第三性別,即承認一個人可能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5]此裁決造成全國性的影響,是跨性別運動的一個里程碑。
在一個熱切討論跨性別議題的社會,孩子很容易可以從互聯網上獲得有關跨性別的資訊,資訊若有良莠不齊的情況亦不意外。佩托博士提到:「有些孩子在網上閱讀相關資訊後,只是在最近幾個月經歷過性別焦躁,便來診所(尋求跨性治療)。」會否有些孩子,原本沒有性別焦躁的問題,但因接觸大量支持跨性別運動的資訊,因而開始對自己的性別身份產生懷疑呢?

Photo by Sergey Zolkin on Unsplash
什麼是對性別焦躁孩子最好的幫助?
澳洲及新西蘭皇家精神病學院(the Royal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RANZCP)於今年8月發表了最新一份有關性別焦躁症的立場聲明,當中提到:「(我們)鼓勵精神病科醫生留意到現時存在著多種觀點和看法。」它提到「牢固心理性別的進路」並非唯一的方法,現時還存在著其他可行的進路,以幫助性別焦躁人士。[6]佩托博士盼望此聲明能成為澳洲醫療界及教育界的希望,保護著對「牢固心理性別的進路」有保留的同行,免受懲處或革職的威脅。
佩托博士提到她從1970年代起服侍性別焦躁人士,患者以往一向都是以生理男為主,但自2014年左右,她發現很多14至20歲生理女孩報稱經歷性別焦躁,並希望獲得異性荷爾蒙治療。這些女孩子當中,有些人只是因為在網上看到相關資訊,只是經歷性別焦躁數個月,便想要注射異性荷爾蒙。
佩托博士亦提到她不想輕易作出性別焦躁症的診斷,因她曾發現有些年青人其實是有精神健康問題,尤其是有焦慮及/或抑鬱的病史,以及沒有健康的社交生活。佩托博士後來發現有同行亦有同樣的關注,此外她讀到麗莎.利特曼博士(Dr Lisa Littman)的研究,[7]利特曼博士提出「速發型性別焦躁」(Rapid-onset Gender Dysphoria, ROGD),並提出社會文化大大影響著年青人,使他們以為自己為跨性別人士。
採用求助人為本的進路(client-affirming approach)的佩托博士指出,治療師在診斷時帶有預設立場並非好事,反而應該先謹慎地為求助人進行各種評估。佩托博士不會問求助人持有什麼信念,但會盡力協助他們發掘出合適的出路。不幸的是,這個進路與「牢固心理性別的進路」有所衝突,而後者正主導著有關跨性別人士的社會-政治論述。

Photo by Alexis Brown on Unsplash
總結
佩托博士委身服侍經歷性別焦躁人士超過45年,經驗豐富且相當專業。猜不到年初在廣播節目中真誠的分享,竟遭到跨性別團體的攻擊。幸好投訴不成立,且年中有權威機構發出聲明指服侍經歷性別焦躁人士實在是可以有不同的進路。走在政治不正確的路並不容易,求主憐憫施恩予每位謙卑服侍的人。
Footnote
[1] Now I’m hopeful we can talk about teens and gender (by Dr Sandra Pertot)
https://www.smh.com.au/national/nsw/now-i-m-hopeful-we-can-we-talk-about-teens-and-gender-20211031-p594q6.html
[2] the Podcast: Dr Sandra Pertot- Responding to the Complexities of Gender Dysphoria
https://soundcloud.com/user-895350217/dr-sandra-pertot-responding-to-the-complexities-of-gender-dysphoria
[3]P.106-107. Anderson, R. T. (2018). When Harry became Sally: Responding to the transgender moment.
[4] Transgender people will be able to alter birth certificates (by Canberra Times)
https://www.canberratimes.com.au/story/6144323/transgender-people-will-be-able-to-alter-birth-certificates/
[5] Gender ruling: High Court recognises third category of sex (by ABC News)
https://www.abc.net.au/news/2014-04-02/high-court-recognises-gender-neutral/5361362?nw=0&r=HtmlFragment
[6] Recognising and addressing the mental health needs of people experiencing Gender Dysphoria / Gender Incongruence (by RANZCP)
https://www.ranzcp.org/news-policy/policy-and-advocacy/position-statements/gender-dysphoria
[7] Parent reports of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perceived to show signs of a rapid onset of gender dysphoria (by Dr Lisa Littman)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095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