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育工作者:為初中生推行身體形象課的幾個實證貼士

招雋寧(特約研究員)

青少年特別在意身體形象。據澳洲Mission Australia發表的調查,「身體形象」連續9年都成為當地青年關注事項的首四位——每10個青少年中就有3人不滿意自己的體重或體形。

身體形象就是人對於體形和外貌的想法、感受和行為。不滿自己的形象,不利青少年成長,已經為紮實的科學證據所支持。因此需要及早介入,提升兒童和青少年的身體形象。

為初中生開設的身體形象課堂 改善10項指標

許多作為介入課程都在中學場景進行。澳洲的教育學家Zali Yager聯同心理學家進行了一次系統複檢,檢視2000至2013年間改善身體形象的校內課程的成效。

在15個符合研究員要求的課程中,有7個有效直接提升學生的身體形象,帶來輕度的改變(Cohen’s d=0.23-0.48)。另外6個課程改變了其他有助建立身體形象的因素,例如自尊感、對美麗的文化意識、節食問題等。

不同的介入課程有各自的目標,為年青人帶來轉化,整體來說包括了10項指標:
1.身體形象(或減低不滿感)
2.自尊感
3.負面情緒
4.把問題歸咎自己的內化習性
5.想變瘦的外在壓力
6.比較外表的習性
7.取笑外表的行為
8.想變瘦的內在動機
9.節食、減重、練肌肉等行為
10.與身體形象有關的知識

想更有效果 「男女共學」還是「單一性別」比較好?

在有效的課程中,沒有一個是同時能夠改善男和女的身體形象。部份只有單一性別學生的課程,能夠帶來改變;如果是男女共學的課程,身體形象獲得改善的就只有男孩。

學者認為,區分女和男上課是合理的,因為理論上男、女在青春期和社交發展上的成長軌跡不同。而且要女孩在男孩面前討論身體的話題,會使她們尷尬。

然而實際上許多學校是男女共學的。學者又推測,能在異性面前提供不同的身體形象觀點,都可能有好處。因為人的身體形象相當受到異性目光下產生的文化所影響。

到底男女共學,還是區分兩性個別授教更有效?後來在2017年,心理學家Candice Dunstan進行研究,首次發現兩種方法均可有效。

介入的關鍵年齡、內容和課程時數

學術界普遍認同,要在年青人對身體不滿的感覺固定前,及早介入。這次研究顯示項目有效的學生對象,年齡在12至13歲之間。高中學生的介入成效很弱,甚至沒有。不過與其說尋找「完美時機」,學者提議要適齡地自小持續進行教育,始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

普遍課程都透過「媒體素養」*作為切入,而資訊和活動主要改善學員的自尊心和發現朋輩帶來的影響。有趣的是,真正帶來改變的課程,大多數都沒直接提及身體形象和其心理機制。反而直接提及的,都沒能夠提升學生的身體形象。這現象符合過往的研究,學者解釋因為心理教育的知識和資訊,均無助改善青年的身體形象。

*什麼是「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

Media 媒體、 Literacy 識字,Media Literacy 的意思即是懂得如何以批判角度看媒體。培養「媒體素養」可避免將媒體中不切實際的美麗標準內化,繼而損害身體形象或引致飲食失調。參考: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psychology/media-literacy

學校在個人成長方面的教學節數非常有限,過往有批評「校內課堂時數短,效用受限」。這次學者的研究換來啟示:平均4、5小時的課節(例如:兩次2小時的課堂)就已經足夠帶來改變,再多再長的課堂(如:720小時)產生的效果並沒有太大分別。

學者最後建議要推行身體形象課堂的專業教育人員,嘗試運用已證實有效的課程,讓這方面的知識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參考文獻:
Yager, Z., Diedrichs, P. C., Ricciardelli, L. A., & Halliwell, E. (2013). What works in secondary school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lassroom-based body image programs. Body image, 10(3), 271–281. https://doi.org/10.1016/j.bodyim.2013.04.001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