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安然(項目主任)
袁幼軒博士(Dr. Christopher Yuen)的生命經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他由一個不可知論者、男同性戀、性活躍者、毒販及囚犯,成為一個福音派的神學教授。他於慕迪聖經學院(Moody Bible Institute)任教至今已超過十年。他曾跟母親合著一本回憶錄《不再是我》,從母子的不同角度講述他們的經歷,此書最後提出一個新的字眼「聖潔性戀」(Holy Sexuality),為這本新書留下伏筆。《聖潔性戀:性戀沒有灰色地帶》(Holy Sexuality and the Gospel: Sex, Desire, and Relationships Shaped by God’s Grand Story)的中文版在2019年4月由道聲出版社出版。作者希望在今天的時代,看看神對人類有關性的所有事情(性戀,Sexuality)有何啟示,從而建立一套性神學及牧養建議。以下我會簡介此書的前言及頭四章,及簡略整本書的思路,我認為是十分適合今天的教牧和信徒閱讀,特別是當常常聽到同志運動的一些說法及身邊開始有同性戀朋友時,信徒可以如何從按聖經真理回應及面對。
前言:
前言由袁幼軒的好友Rosaria Butterfield撰寫。Butterfield的經歷跟袁幼軒相似,她是一個曾推動美國大學同志文化的酷兒理論教授,也是一名女同性戀者。她現在是一名改革宗的基督徒,丈夫是一名改革宗的牧師,筆者也曾簡單介紹過她的生平。她從信仰角度出發,回應美國教會強調的「離開同性戀」說法,她認為真正的改變不是離開同性戀或進入異性戀,而是相信基督,成為新造的人,在性的任何方面過一個聖潔生活,也即是「聖潔性戀」,這是教會應抱持的看法。最後她說「這是一部忠誠健全神學的精心傑作,希望與性掙扎的鬥士們站在同一陣線。」(頁30)
第一章:神的全盤故事
社會常有人說基督教歧視同性戀者,但袁幼軒的經歷剛好相反。在一個非基督教家庭長大,袁幼軒有一天向父母出櫃,說自己是同性戀。當時仍未信主的母親不能接受,因此選擇排斥及遠離兒子。但直至她接收了一張基督教的單張,明白神對罪人的愛後,態度完全改變,懂得如何全心全意愛她同性戀的兒子,縱然她不能認同兒子所做的事。袁幼軒認為有正確的神學才有正確的牧養。世上很多人都說要「愛同性戀群體」,這當然是對,但重點是「如何愛?」有些人認為幫他們接納自己的同性戀身份及支持同性婚姻;有些人幫他們成為異性戀;也有些人用地獄的處罰來詛咒同性戀群體,他們都說是出於「愛」,但未必符合福音甚至很可能誤解愛。袁幼軒從神學角度,配合自身經驗,找出哪個詮釋才對。他認為異性戀/雙性戀/同性戀等的分類思維方式是不符合聖經真理,在他的經驗上也只帶來失望和沮喪。因此,他認為正確理解有關性的事情應跟神的「大敘事」結連一起,即創造、墮落、救贖和完滿。
第二章:身分錯置
我認為這章是整本書的重心,特別對基督徒來說,更是面對今天同志運動意識形態必要具備的眼光。今天的同運意識形態告訴我們,性吸引定義我們的核心部份,而我覺得這正是今天不少人認為不認同同性戀必然等於歧視同性戀者背後的假設。但這假設符合聖經嗎?袁幼軒認為同志文化狡猾地把人的行為轉換成人的身份(from what to who)、將慾望等同於人性、將經驗等於人的本質,雖然他以前也這樣認為,覺得同性戀是他的身份及所有,但後來他發現這是對人性的極端扭曲。他指出我們都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這個身份不需要自己尋找,而是被賜予。而這個以性吸引來定義人性的想法來自十八世紀後的精神學,再由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及後期的浪漫主義和存在主義等哲學發揚光大。這些思想認為經驗成為構成自我身份的來源,而不需要客觀基礎。因此,他認為信徒要返回神學的人論,才能正確理解我們的身份及,而神學的人論建基於神的形象和罪的教義。
第三章:上帝的形象
今天可悲的是不少人迷失了自己的身份,但袁指出上帝的形象是我們身份的起源,因此認識神的形象才可以認識我們自己。首先,上帝的形象是非常好的,即使我們墮落在罪中,上帝的形象不是失去,只是被扭曲。因此我們不能嘲弄或妖魔化一些表明自己是同志的人,而忘記他們也有神的形象。第二,上帝的形象是獨特的,我們不能像世俗一樣把人當作是動物及因為動物界有同性性行為而推論人類的相同行為也是自然及沒有問題。第三,上帝的形象反映有男有女。而區別是創造中一個基本及不斷重複的要素,不論光暗、晝夜、地和海等,在人類中間也有區別,就是男和女。而今天的變性風潮也是如上一章所提及,由感覺決定個人身份的例子,由心理取代生物學。第四,上帝的形象包括基督論。基督作為末後的阿當,向人反映神完美的形象。因此神呼召人效法基督,而當人效法基督時,就如潘霍華所言,變成上帝的形象。
第四章:罪的痕跡
袁在這章簡介我們熟悉有關阿當和夏娃的故事和他們的墮落使人落在原罪中。原罪的觀念幫助我們如何正確明白人性。它是我們所有實際的罪的源頭,影響我們的行為、思想,也包括性慾。但袁強調原罪不表明我們的身份(Who we are),而是表明我們的狀況(How we are),是我們身份被玷污的光景。因此他強調信徒抵抗罪的掙扎是非常真實,治死罪是我們時刻的責任。
總結
全書一共有二十章,作者會從以上的基礎建立神學上的人觀,然後用這人觀作起點去理解神對性的心意,也即是性神學的建立。袁也會從這個架構分析性吸引、性傾向、慾望、婚姻、單身等觀念。也會基於這些理解,提出一些實際的牧養及成聖建議。整本書的論述都是建基於人的身份上。在今天身份政治成為主流的社會,此書能提供建基聖經和神學的適切回應,誠意推介給大家。
请问在哪里可以买到这本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