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陳靈騫(項目幹事)由本會主辦的「再思同性撫養——多角度思考」研習組的首場已於 2019 年 1 月 24 日假 中華基督教播道會泉福堂舉行,當日約 20 名參加者出席。首場分別由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陳永浩博士及本會項目主任鄭安然先生主講,分析同性撫養在世界各地的情況並 探討「同二代」的成長故事。
陳博士於開首先播放一段「同二代」的成長剖白,片段中的女主角米莉.芳塔納(Millie Fontana)生長在一個有兩個母親的家庭,她坦言整個成長的過程當中都充滿著疑問,更渴望 有父親,然而當她重遇親生父親時,終感到找回並肯定自己的身份。她提出男和女在小孩的 成長過程中是互補的角色,同性伴侶並不能取代,因此反對推動婚姻平權,陳博士藉著影片反映出同性撫養的真實情況與感受。

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陳永浩博士
接著,陳博士著提出同性撫養主要有兩大主流 方法,一是收養孩童(LGBT adoption),另一種是人工受孕(Artificial insemination,AI,而 LGBT 收養目前在 14 個國家是合法的。陳博士以以色列為例,這國家設有全球數一數二的同志嘉年華,只 要可令人口增長,基本任何方法都會接納,因此十 分支持同性撫養的政策。然而陳博士分析指出,不 能排除在同性婚姻家庭中,不論是父父丶母母丶或 其他組合,孩子也能感受到家長的愛,而即使在一般的「一夫一妻」的家庭也未必能保證美滿和諧。 可是同性撫養始終不是建基於「自然生育」的背景, 因此孩子在這情況下,必然做成缺乏或迷失了父母 一方的形象。 最後,陳博士帶出議題的反思,當社會在制定家庭相關(收養或撫養孩童)的法例時, 應該是以家長還是兒童為最大利益為首要考慮?給兩個想收養的人優先去選擇,還是給孩子 最好的家庭去養育?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 21 條,凡承認和許可收養制度的國家應 確保以兒童的最大利益為首要考慮,因此兒童的權利應被優先照顧,不能只為滿足同性伴侶 的偏好而不顧兒童的真正需要。然而無論如何,陳博士都認為一男一女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 才是最好的。
鄭安然:「四不原則」回應同性撫養爭議
在研習組的下半部份,鄭安然先生為我們分享多個西方「同二代」的真實故事,而香港 的 2015 同志遊行中也提倡讓同志合法擁有自己的寶寶。鄭先生坦言在討論有關同性撫養時會 面對許多的質疑,他提出可以用四不原則去回應。

本會項目主任鄭安然先生
第一,不必證明同性家庭長大的兒童親父母家庭長 大的兒童差。第二,不要「以偏概全」,由部份同二代成 長困難的案例,推論出所有同二代都必然或傾向有成長 困難,反而應嘗試立體地呈現同性家庭結構跟同二代成 長困難之間的關係,帶出合理的解釋。
第三,不是忽略「異性子女也有成長困難,同性家 庭子女也有成功案例」的事實,探討的不是家庭,失效 對子女的影響,而是家庭結構本身會否對兒童造成影 響。第四,不是意圖貶抑或攻擊所有現正撫養兒童的同 性伴侶,也沒有輕視其撫養兒童的心志及愛心,而是集 中討論同性家庭結構會否及如何影響兒童成長發展,縱 然同性伴侶對兒童充滿大愛。這樣便可為同性撫養的討 論帶出更全面的分析及具說服力的論據。
究竟沒有親父或母,好或不好?西方主流媒體吹捧一些同二代故事,說他們即使沒有親 父母,也過得佷開心,有同性雙親的愛就足夠,擁抱多元家庭。但當我們聽聽另一班「同二 代」的心聲,事實上,他們並不是討厭同性雙親,但會很希望有爸爸丶有媽媽,內心渴望知 道親父或母的身份丶生活丶甚至重拾關係。其中有同二代分享到覺得成長中充滿困難丶掙扎, 強烈地渴望有爸爸丶有媽媽,也有的很深感受到失去爸爸的失落感,沒有爸爸的童年有很大 的負面影響。
在同二代個案中,他們很多都表達成長時「沒有親父或親母」是一件不好的事, 人格會很內在,對自我模糊。他們會渴望尋根,而這種渴望不像找尋遺失的物品而是一種更 基礎和深層的需要,渴望找回自我身份認同。 然而同二代尋根也很不容易,會遇到重重的困難,例如雙親不喜歡,很多時會答孩子他 們並沒有父親,只有捐精者。另外,文化不悅,身邊的人都說服他們接納同性雙親。尋根不 成功時,那份絕望又不能跟雙親及朋友分享,因此,他們對父親的深層需求常受壓抑,一方 面很渴望尋找,但又不想看到同性雙親難過,便對自己的渴望懷疑,內心充滿掙扎矛盾,最 後找其他方法填補心中渴望如「同性性行為」,漸漸令同二代的孩子對自我性別建立丶與異性相處甚至性傾向都產生問題。
總括而言,在同性撫養下長大的孩子,沒有親父或母,是一件不好的事,他們很渴望知道自己真正的親父或母,但遇上重重阻礙,因而產生不同負面情緒。同性戀文化及生活方式 負面影響兒童,影響他們的自我性別成長及跟異性相處。當然,這些情況不一定出現在同性 家庭中,但無論如何,設立同性撫養制度就會促使以上情況。
有與會者提問到若有同二代想尋根,可關注他們哪方面的需要?有些同二代亦會因朋友 或雙親的影響下而有同性戀的傾向,在此情況下可怎幫助他們?鄭安然先生回答道假若教會 有這些群體,他們的情緒是最需要關心及聆聽,讓教會成為他們安心分享及情感支援的地方,而男導師可作代父的角色,令他們感受到有父親的感覺。陳博士坦言,在這方面的經驗不多, 但建議教會可作補救性,有時教會太多「一指式」,很快斷定事情的對錯。眀白縱然同性戀者 的行為是不合乎聖經的原則,但陳博士認為可以愛心幫助他們,融化他們作出改變。有時有 些同二代可能只是情感的依賴或角色上的混淆,可跟他們多分享外國的例子,不一定要走這條路,也可尋求幫助,做回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