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院判決力挺同運       傳媒偏頗誤導民眾 婚姻制度至關重要       公民社會深入討論 ──香港性文化學會的公開聲明:有關TVB對同運議題的報道手法

最近幾年高等法院(特別是終審庭)多次作出支持同性戀社運(簡稱同運)的判決,特別是關於外國註冊的同性伴侶的地位和權益──例如早前高等法院判決表示他們就著公屋和居屋與異性配偶有相同的權利。房委會不服作出上訴,上訴庭在2023年10月17日判房委會敗訴。當天晚上,無線新聞作出這則報導:「房委會指研究判詞以作適當跟進   團體歡迎裁決強調政策應保障所有人」,在簡介了裁決內容後,報道讓「婚姻平權協會」的活動經理梁苡珊發言。報道又提到今年9月初終院有關岑子杰案的判決,然後再次讓梁小姐發言。(相關視頻:https://shorturl.at/akQZ7)她代表的同運團體明確表明要在香港爭取同性婚姻(並認為這「指日可待」),她發言時質疑「是否還需要用兩個框架」,言下之意就是說政府應接納同性婚姻法。這種看法不單有極大爭議性,更是有違岑子杰案中終審法官一致的判決。

教宗方濟各說教會可以祝福同性伴侶?教宗想指出:任何人都可以尋求神 ,善意求祂祝福  重申同性結合並非婚姻

近日有報導指,教宗說教會祝福同性伴侶的言論,整件事的背景是甚麼呢?我們(特別是信徒)可以如何理解教宗這番言論? 我們邀請了何文康博士(墨爾本若望保祿二世婚姻及家庭學院哲學博士。曾擔任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總幹事,現為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助理執行秘書、澳門聖若瑟大學及香港明愛專上學院客席導師)為我們回答以上問題。

1. 事件的背景是怎樣的呢?
2. 如何理解教宗方濟各有關祝福同性伴侶的言論呢?

【女同性戀BR與孩子K案】論《NF&R》案關鍵:保障兒童溯源身份的權利

女同志以生殖科技產子後,孩子透過法院申請承認提供卵子成孕的女同志,作為他的法定家長。香港高院在2023年9月公開《NF&R》案的判詞,案件編號為HCMP 447/2022。

本文將簡介案件,並倡議:

就與孩子K同類的人的處境,政府和立法者可在既有的出生證明書上,以備註方式紀錄孕母、遺傳母、遺傳父,以及養父母的身份,令生殖科技下各個成人的權責變得更具體,保障兒童溯源身份的基本權利,亦便利這些家庭日常生活。

印度最高法院不批同性婚制

(文:招雋寧)
印度最高法院在2023年10月以3對2裁定不通過同性婚姻。首席大法官表示,「婚姻法的製定屬於議會和州立法機關的職責」。

由印度首席大法官D.Y. Chandrachud領導的五名法官,在同年4至5月間聽取了辯論。Chandrachud在開始宣讀判決時,表示法庭對同性婚姻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和分歧」。其他四名法官中,有兩名法官同意Chandrachud所主張的不由法院製定婚姻法的看法,形成多數派意見。據悉其他兩名法官尚未表態。

綜合33國研究 發掘與婚姻美滿相關的因素

(文:招雋寧)

婚姻美滿的感覺普遍為人帶來好處,包括較常經驗到良好的溝通、獲得支持、較少心理壓力,整體健康較好。

許多關於婚姻滿足感的研究取樣於西方、教育普及、工業蓬勃、富裕和民主(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ized, rich, and democratic, 稱為WEIRD)的地方。因此有學者認為需要把其他非WEIRD地方的人,對婚姻生活滿足感的資料納入學術研究之中。

基督教性倫理峰會2023「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藏在「性」背後的故事」報名表格

基督教性倫理峰會2023

「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藏在「性」背後的故事」

報名表格:

https://forms.gle/3mSPV2AuQYzYrNjU8

日期:2023年11月18日(六)
開放時間:13:00-18:00
地點:播道神學院 (美孚站B出口右轉)
對象:18-35歲及關注性倫理的信徒
內容:展覽、短片放映、互動劇場、體驗故事空間、真人圖書館、短講
入場費全免,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註:
1. 整個體驗旅程約兩小時,請參加者預留時間參與。
2. 參加者報名時必須選擇開始時段。
3. 每位參加者必須個別報名。
4. 如想以團體報名,請電郵至 thecsesinfo@gmail.com 或 whatsapp 9090-4324。

【情性教育再想像】到底發生過甚麼事?

(文:鄭安然)

  曾有一位二十多歲的弟兄在社交媒體宣布「出櫃」——自己喜歡同性,不少朋友留言「支持」。一位姊妹留言:「你知道這是罪嗎?」可以想像,這晚很多聲音環繞這弟兄,全都是「這沒有問題」和「這是罪」,關心的似乎是同性戀多過他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