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精神科醫生揭全行正集體說謊 青少年被誤導以為跨性別很小事 最緊要開心
(文:梁海欣)
我們要活在現實之中,即使現實是痛苦的。
美國兒科及精神科醫生葛蘿絲曼(Miriam Grossman, M.D.)近日接受布萊巴特新聞網(Breitbart News)的訪問,她指出整個精神健康行業在跨性別議題上都在說謊,做法「超離地」,完全脫離現實,竟然告訴青少年他們可以否定自己的原生性別,而不需要付上沉重的代價。
(文:梁海欣)
我們要活在現實之中,即使現實是痛苦的。
美國兒科及精神科醫生葛蘿絲曼(Miriam Grossman, M.D.)近日接受布萊巴特新聞網(Breitbart News)的訪問,她指出整個精神健康行業在跨性別議題上都在說謊,做法「超離地」,完全脫離現實,竟然告訴青少年他們可以否定自己的原生性別,而不需要付上沉重的代價。
(文:梁海欣)
蘇格蘭政府近年熱烈討論如何修訂《性別承認法》(Gender Recognition Act),欲將該法案程序簡化,讓申請者無需經過醫學證據或臨床診斷,就能改變其合法性別。假如成事,即意味著有陰莖的也可以是「女性」。蘇格蘭警方指,即使他們犯上性罪行,因著「女性」的身份,便順理成章被關進女子囚室。
有陰莖的性罪犯可以進入女子囚室?消息傳出後便引發爭議,《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JK Rowling)更引用名著《1984》的語句,發文指責警方這項措施。
(文:梁海欣)
近日,美國賓洲大學跨性別泳手莉亞湯瑪斯(Lia Thomas)屢破女子組記錄,惹起熱議。莉亞湯瑪斯為一名生理男性,以往曾三季以威爾湯瑪斯(Will Thomas)於男子組作賽。自小已是男子游泳健將的湯瑪斯,健碩身材早已成形,按照規例,只要完成了一年的睾酮(男性荷爾蒙)壓抑劑,便可以女性身份作賽。這個條件充分嗎?對生理女性公平嗎?
有報導指,莉亞的隊友更是敢怒不敢言,因為她們正在活在一個跨性別權益至上的文化當中。匿名隊員指,如果說出真心話,則有機會影響畢業後的求職機會。
(文:招雋寧)
兩性的差別是一個多面向的發展過程,受著生理、社會建構、教育與認知等影響。
但亦有人不同意這種說法。有說,兩性的分別是單由成人社會建構出來的。生理上的兩性分別不足為道,而心理性別則純粹由父母、老師、其他人所集體訓練出來。隨著這種「訓練」轉變,人的性別身份就會隨之而流動、轉變,並與生理無關。
(文:梁海欣)「今年年初我被投訴——作為臨床心理學家,這是我執業45年來的第一宗。」
「但自從2014年左右,我留意到14至20歲生來是女性、報稱經歷性別焦躁及渴望跨性的孩子上升,她們通常是要求同意她們開展異性荷爾蒙治療。」
「有些孩子在網上閱讀相關資訊後,只是在最近幾個月經歷過性別焦躁,便來診所(尋求跨性治療)。」
今年年初,擁有超過45年經驗的資深性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桑德拉.佩托博士(Dr Sandra Pertot)在網上廣播(Podcast)分享她對性別焦躁症(gender dysphoria)的複雜性的看法,當中包括以求助人為本(client-focused)的治療方針,卻遭到當地跨性別團體的投訴。[1][2]該跨性別團體不滿佩托博士的看法,並直接挑戰她的專業——他們向澳洲心理學會作出正式投訴,而非私下聯絡佩托博士交流意見。澳洲心理學會最終判投訴不成立,因為對於任何政策(包括跨性別的政策)的反對意見都應該有被聆聽的機會。
本文將討論以下問題:
– 為何說實話要遭投訴?
– 2014年澳洲發生了什麼事?
– 什麼是對經歷性別焦躁孩子最好的幫助?
(文:梁海欣)近日Unicode聯盟(The Unicode Consortium)正式確認Emoji 14.0 的新增內容,一共有37個全新編碼的表情符號,當中「懷孕男人」(Pregnant Man)及「懷孕者」(Pregnant Person) 在網上引起熱話。不少人問「男人也能懷孕的嗎?」
(文:梁海欣)早前蘇格蘭政府就《性別承認改革(蘇格蘭)草案》(the draft Gender Recognition Reform (Scotland) Bill)進行諮詢,並於上周四(9月2日)發布了分析報告。從收集到的回覆可見,民眾對提案反應兩極,一派認為太嚴謹,另一派則認為太寬鬆,反映提案極具爭議性。
(文:招雋寧)西方媒體吹捧性別自主,變性是人權。倘若變性的是父母,他們的孩子會受到甚麼影響?一名女子在媒體親述不幸的經歷,因為他的父親變性成為女人。
(文:陳婉珊)問題的關鍵在於,假若不按照跨性別人士選擇的稱謂,已構成仇恨罪,除了影響言論自由外,也會產生寒蟬效應,令人不敢質疑跨性別意識形態,或反而影響性別焦躁兒童的利益。歧視法影響非常深遠,不可小覷。
(文:陳婉珊)俄亥俄州一個少年法庭的訪問法官(visiting judge)將一名現年17歲的少女的監護權,判給支持她接受變性賀爾蒙療程的祖父母。有關判決令人憂慮司法界過於依賴單一方面醫學證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