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別X性別定型】女性化的男人仍是男人 不需要變性 後跨性別者大談性別定型如何令他走上變性之路

(文:梁海欣)

「回顧過去,我發現我是一個被閹的男人。現在當我們(後跨性別者)分享自己的故事,會被標籤為納粹分子或法西斯主義者。又或是被指控是在種族滅絕跨性別孩子或跨性別女性,我不過是在分享我的經歷。」

「我認為藥物變性有時作用更似是心靈安慰劑。」

年輕Youtuber米沙小姐(Misha Petrov)訪問了綽號為「變形者」(Shape Shifter,網名)的後跨性別人士的故事。他是一名東歐男子,十年前開始自認是跨性別女性,去年開始在女性身份轉回自己原生的男性身份。現在,他認為變性其實是不可行的,而藥物和手術變性一些後果是無法逆轉的。

大型前跨性別人士研究:近半表示強烈或非常強烈後悔變性, 過半表示醫生過份強調變性好處

提出速發型性別焦躁(ROGD, rapid onset gender dysphoria)的醫生學者Dr. Lisa Littman在2021年發表研究,深入探討一百名前跨性別人士(detrans,或稱後跨性別人士)的故事。他們曾經有性別焦躁,嘗過藥物及變性手術後,選擇終止及/或逆轉變性程序,轉回原生性別。

【跨性別爭議】加拿大首宗後跨告醫生案 8名變性專家疑輕率切除病人的乳房及子宮被起訴

(文:梁海欣)

加拿大近日出現首宗後跨性別告醫生的案件,來自安大略省奧里利亞的 34 歲的女士 米歇爾扎奇尼亞(Michelle Zacchigna)在十多年前接受了荷爾蒙干預和變性手術,使其外觀看似男性,她現在起訴8位變性專家,包括醫生、心理學家、心理醫生、輔導員等,控告他們當年專業疏忽,沒有好好審視她的變性決定及提供其他治療方案。

後悔變性痛失身體器官 澳洲女人控告醫生專業疏忽

(文:梁海欣)

「當我知道自己永遠無法懷孕,我極度崩潰。」(Knowing that I can’t have children is absolutely devastating.)——玲嘉汀(Jay Langadinos)

來自澳洲悉尼的31歲女子玲嘉汀(Jay Langadinos)控告圖希醫生(Dr Patrick Toohey)專業疏忽(professional negligence),就是明知她當年有嚴重的社交障礙及抑鬱問題,但仍批准她服用異性荷爾蒙藥,以及進行不可逆轉的乳房及子宮切除手術。

當日,堅持要變性的玲嘉汀在服用異性荷爾蒙藥時只有19歲(2010年5月),在切除乳房及子宮時只有22歲(2012年)。今日,31歲的玲嘉汀已重新接納自己女性的身份,但異性荷爾蒙藥及變性手術所帶給她的傷害,已無法彌補。

英國男子被閹後控告政府草率施變性手術:變性是人生最大錯誤

(文:梁海欣)

英國男子35歲的里奇赫倫(Ritchie Herron)早前公開身份,並計劃控告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指醫生沒有在進行變性手術前充分向他解釋手術的後果,令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在手術後失去了生育能力、有失禁問題及感到「性無能」(”sexual eunuch”)。 赫倫原本因羞恥而隱藏身份,只在推特(Twitter)上用化名 “TullipR” 向網友大呻被閹割後的辛酸故事。現時他為眾多名後跨人士(detransitioners)之一,性別身份由先前的男變女,到現在由女變回男。

「我被閹割了。這才是正確的說法。」相比起「變性手術」,赫倫在推特表示「閹割」才是正確的描述。「我不能相信NHS能對我作出這樣的事… 沒有人事先問我要不要雪藏精子,或在將來想不想要小孩子。」

前跨性別運動活躍分子:改變性別是危險的,尤其是對青少年!

(文:梁海欣)
美國組織The Heritage Foundation曾舉辦講座「平等法案的不平等:來自左翼的擔憂」(The Inequality of the Equality Act: Concerns from the Left),其中前跨性別運動活躍分子哈西霍瓦特(Hacsi Horvath)在講座上揭示改變性別的種種危機,指出跨性別的牢固治療(transition affirming therapies) 的危險性,尤其是對青少年的影響深遠。

嘉莉(Cari)的後跨故事: 跨性別並非唯一出路 請醫生們三思而行

(文:梁海欣)當跨性別意識形態佔上風時,對人是有益還是有損?當醫生們一面倒肯定性別焦躁症的青少年的心理性別,而忽略生理性別,這對他們真的好嗎?嘉莉(Cari)是一名後跨者,曾經跨性別,但現在走回頭路,為什麼呢?齊來聆聽她的故事。

嘉莉(Cari):
「我的名字是嘉莉(Cari),今年二十二歲(註:該影片上載年份為2017),一名後跨女性。我是兒童跨性別者,即我在未成年時已開始跨性別程序,而大約在一年前我停止了跨性別程序。

美國精神科醫生揭全行正集體說謊 青少年被誤導以為跨性別很小事 最緊要開心

(文:梁海欣)

我們要活在現實之中,即使現實是痛苦的。

美國兒科及精神科醫生葛蘿絲曼(Miriam Grossman, M.D.)近日接受布萊巴特新聞網(Breitbart News)的訪問,她指出整個精神健康行業在跨性別議題上都在說謊,做法「超離地」,完全脫離現實,竟然告訴青少年他們可以否定自己的原生性別,而不需要付上沉重的代價。

阿澤(Zed)小姐的後跨故事 社會的性別定型局限了對性別的想象

(文:梁海欣)

紐西蘭人阿澤(Zed)小姐去年上載了一條影片,講述她的後跨故事(detransition, 走出跨性別)。影片中的她只有十八歲,職業是軟件開發員,曾有四年半的時間自認是跨性別人士,現時能稱自己為女性(雖然仍不是易事)。她在網上看見其他的後跨故事,令她很受激勵,覺得有人明白自己。因此,她也想拍片,希望她的故事能幫助他人,即使只是幫了一個人也好。約半小時的影片,阿澤將她的經歷娓娓道來。

令你腦洞大開的後跨故事——凱拉(Kayla):從女同戀者到男同性戀跨男,再到順性別女性

(文:梁海欣)20歲的美國少女凱拉(Kayla)日前在Youtube上載了一條影片,講述她的後跨故事(Detransition),以及對ROGD(Rapid-Onset Gender Dysphoria, 速發型性別焦躁現象)*孩子的家長一些建議。凱拉的故事曲折離奇,她對自身的身份亦極為迷惘:曾認為自己是女同性戀者,後來有4-5年時間認為自己是男同性戀者兼跨性別男性,注射男性荷爾蒙一個月後,到最近開始接納自己原生性別——女性的身份。這位年僅20歲的少女究竟經歷了什麼?這對現時的世代有什麼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