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緊要謙卑】左膠過來人Amala爆紅 Jordan Peterson以基督教價值觀暖心提醒要小心知性驕傲、道德驕傲和自戀 記緊要謙卑 成長循環四部曲:發現錯誤、認罪、悔改、得救贖

梁海欣(香港性文化學會項目幹事)

22歲的網紅阿瑪拉·埃克普諾比(Amala Ekpunobi)為「左膠過來人」,曾為極端的左翼自由派分子,常常處於批鬥他人的作戰狀態,滿是抑鬱、焦慮和苦毒,後來,她經歷了意識形態的大逆轉,現在為保守派Z世代年青發言人。她曾接受喬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的專訪,在交流中彼得森多次提到倡議者(activist)必要的個人修為:謙卑。他以基督教價值觀暖心提醒阿瑪拉要小心知性驕傲(intellectual pride)、道德驕傲(moral pride)和自戀。人的成長循環四部曲(cycle of growth)就是:發現錯誤、認罪、悔改、得救贖。

一、彼得森分享自己的故事:我曾是好爭辯的年青人
二、倡議者內心兩種恐懼:「我無知」與「我全知」
三、彼得森談信仰、成長循環四部曲(cycle of growth):發現錯誤、認罪、悔改、得救贖
四、知性驕傲的問題和出路

一、彼得森分享自己的故事:我曾是好爭辯的年青人

當彼得森認識到阿瑪拉,如此年輕,就開始有名氣,又帶來影響力,他不禁由心底裡向這位後輩發出提醒(影片大約1:10:24起)。彼得森分享到,在1983年左右,那時彼得森21歲,就與現時Amala的年紀差不多,血氣方剛、年少氣盛的彼得森喜歡與他人爭辯,喜歡贏過其他人的感覺。因為這樣能招來許多人的注意和仰慕,別人都讚賞他很聰明、又能言善辯。彼得森發現,年青的他有許多知性上的驕傲(intellectual pride)。他曾經以為如果他能贏過一場辯論,他就是對的(他笑言當他結婚後,他就知道不是這樣的)。他與別人說話常常是為了贏過辯論,以及證明自己是對的。然而,當他這樣做,他深深感受到自己的虛偽(a deep sense of falsehood)和煩躁(disquiet)。當他說話只為贏過辯論,他感到自己軟弱無力、防衛性高、驕傲又自戀。當他要堅持自己是對的,便有「極權主義」(totalitarian)的傾向(類似唯我獨尊的意思)。

彼得森意識到自己有問題,便開始嘗試聽聽自己在說什麼,又留意一下自己的感受。他想到要這樣做,是受著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的著作所啟發的。羅傑斯強調真實的重要性,他相信人的說話和行動需要一致,你的心理狀態與你的話語要一致,當你認真聆聽自己,你便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忠於核心的自己(being true to your core self)。彼得森認為,如果他的說話只是為了贏過別人,又只是為了自己的驕傲的話,那就不是真話了。

阿瑪拉十分同意彼得森所說,她坦言自己也會有衝動急著想反駁對方、攻擊別人的論點、捍衛自己的觀點,但她意識到自己要學習忍耐、平靜、先細心聆聽對方所言。彼得森認同,他認為要多多練習聆聽——這就是謙卑。謙卑地聆聽就是保留自己想法有出錯的可能性,對方的說話可以幫助自己拓闊視野。而且,那能找出自己的盲點的,往往就是那些反對自己的人。

二、倡議者內心兩種恐懼:「我無知」與「我全知」

彼得森的問題非常尖銳,他問到阿瑪拉,當她由左派組織轉到右派組織,當中的分別是什麼?她能否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見,而不只是某種思想的喉舌?她會否被逼要為保守派觀點護航?

阿瑪拉提到,以前在左派組織工作,公司比較「一言堂」,對異見聲音包容度較低,而現時的公司比較容納多元,阿瑪拉可以有自己的意見,例如她提到她曾有影片是兩邊陣營的人都不喜歡的。(當然讀者要留意現時阿瑪拉是右派組織的員工)。

彼得森提到,當你成為某理論的倡議者,你便有試探要認為自己總是對的,別人是錯的。(影片1:08:00左右起)阿瑪拉分享到,以前她會害怕承認自己不知道一些事情,但現在她可以如實相告。她說她不會自以為自己已經明白所有道理,如果有東西不知道,她就說不知道;如果她說錯了,她也可以承認自己錯了。彼得森十分認同,他提到有兩種恐懼,第一種是「不知道」,因為這樣就要面對自己的無知(ignorance),而這是需要勇氣的。第二種恐懼是「極權主義」(totalitarian),自以為自己已經參透萬事,掌握了所有問題的答案。

即使作為倡議者,我們仍會說錯話,手上也不是擁有了所有問題的答案。謙卑地承認自己並非全知全能,承認「我不知道」,這是一種釋放。我們需要不斷地研究、不斷地學習。

三、彼得森談信仰、成長循環四部曲(cycle of growth):發現錯誤、認罪、悔改、得救贖

說到謙卑,彼得森提到認罪與悔改。仔細來說,可分為四個階段:發現錯誤(recognition)、認罪(confession)、悔改(repentance)、得救贖(redemption),他認為這是成長的循環。

彼得森解釋基督教的「罪」希臘原文是箭術用語,指不中紅心、錯失目標,希伯來文也有類似的意思。首先,要發現自己出錯。其次,認罪是承認出錯的事實,明白自己如何出錯。然後,悔改就是立志不要再做了。從宗教角度看(例如基督教),經歷這幾步,人就可以得到救贖。在這過程中,人就會慢慢成長。

阿瑪拉雖然沒有信仰,但她認同彼得森所說,並提出驕傲會攔阻人走進這四部曲。謙卑能使人從錯誤中學習、成長。

彼得森引用東正教會及天主教常用的《耶穌禱文》:「主耶穌基督,上帝之子,憐憫我這個罪人」,指出他們這樣做是在提醒自己,自己是愚昧而且易犯錯誤的。如果這樣能使人有警覺性,常存謙卑,他們就可以更容易進入成長的循環。而事實上,我們所不知道的,遠遠超過我們所知道的。

四、知性驕傲的問題和出路

阿瑪拉好奇問彼得森,他如何面對自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呢?(影片1:18:36左右)這引發彼得森再次提到知性驕傲的問題。

少年期的彼得森已經非常聰明,引來許多人的注意和讚賞,他以為能勝過辯論就證明他是好的、是有價值的,但這是危險的,因為許多人都不是那麼聰明,這樣想的話會覺得別人不夠好、價值較低。這是個錯誤的結論。彼得森指有些人不擅長表達,無法組織好他的論述,但不代表他的說話沒有道理。他再次提到他是受婚姻啟發的,妻子生氣但說不出為什麼,彼得森或許能勝過這場爭論,但這無助關係進展。相反,彼得森指他應該聆聽妻子的心聲,或許她是對的,只是她一時間無法說清楚。

彼得森舉出了知性驕傲的例子:魔鬼路西弗和《獅子王》中的刀疤。魔鬼路西弗原是上帝的天使長,他很聰明又掌握大權,但他不甘於本位,他很驕傲、目空一切,以為自己比上帝更厲害。被造的天使竟想搶奪創造主的地位,他由神所重用的天使長墮落成敵對神的魔鬼,當然最後不會有好下場。《獅子王》中的刀疤是王叔,按照王室規矩如果國王有兒子,國位當然是傳給他,王子辛巴的存在令刀疤無權繼承王位,這令刀疤不甘心,他決定要爭奪那不屬於他的王位,一翻爭鬥後失敗告終。雖然刀疤是很聰明的,但他的人生是孤癖又充滿苦毒的。

聰明和才幹是驕傲的試探,人要怎樣面對呢?想到自己的聰明,彼得森發現那不是出於自己的,那於出於神的(或任何超然的存在)。人有許多才華和天份,都不是靠努力得來的,而且努力也不保證有成果,人需要承認這些恩賜是從天而來的,不值得驕傲和自誇,反而應存頌讚感恩的心領受。

此外,彼得森提到他有許多朋友為他作提醒,作守望者。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人總有盲點,需要別人的提醒。例如Twitter的設計容易令人衝動地留言,彼得森曾經被誘犯錯,寫了很差勁又驕傲的留言,事後他的朋友來提醒他,要注意言行。別人的幫助很重要。

阿瑪拉同意有朋友提醒很重要,她區分「想做對的事」與「正在做對的事」(1:24:40左右),倡議者總是想做對的事,但不代表他們已經正在做對的事。尤其是他們這種公眾人物,一言一行都要份外小心。

總結

他們的分享令人想起盧雲神父的《向下的移動:基督的捨己之路》,當中提到人常常要面對往上移動的三種誘惑,就是「有功效」的試探、「引人注目」的試探和「有權勢」的試探。愈是追求往上,就愈不像基督。基督的服侍、基督的捨己是向下的移動,謙卑且虛己。向下的移動是基督徒的呼召。

要進入成長循環四部曲:發現錯誤、認罪、悔改、得救贖,前題是要謙卑。面對自己的才幹,要知道那是從神而來的禮物,而非出於自己的。懷著感恩的心,好好服侍吧。求主賜福予彼得森、阿瑪拉和我們。

參考:
Radical Leftist Turned Conservative Activist | Amala Ekpunobi | EP 3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281h5wZLb4

 

閱讀更多:

【左膠過來人】極端自由派Z世代少女 大逆轉為保守派發言人 左膠人生抑鬱、焦慮又苦毒 22歲Amala Ekpunobi:保守派思想比較有道理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