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揭 性是神聖的觀念有利男人的性健康

招雋寧(特約研究員)

Photo by Jon Tyson on Unsplash

宗教信仰不利性關係滿足的一面倒說法,已不合時宜。因為近年的社科研究顯示,投入信仰對於性關係的影響,既有利,又有弊。矛盾吊詭是最近的新發現。

宗教信仰本身具備吊詭性質。它帶給人快樂和痛苦;心靈得以療癒卻又傷害;給人自尊感又提起人的羞恥;產生愛,又產生恨。

在心理學中,宗教信仰似乎尤其為戀人間帶來吊詭的二元特質,既對信仰虔誠有利戀愛和性關係,亦產生不良的影響。心理學的理論提供了吊詭的兩個間接途徑作為解釋:

性的罪疚感 Sexual Guilt

宗教信仰使人產生性方面的罪疚感。它是一種負面的情感元素,當違反了宗教所指的「適切」的性行為,就會受良心譴責。西方以基督宗教為文化基礎,性關係與原罪在神學下關係密切,學者描述性行為容易被扣連上罪疚。婚姻可說是為「適切」的性關係提供了合法場景,然而即使婚內的性關係亦有機會因其享樂、生育的各種意圖,仍然產生罪疚感。心理學認為性罪疚感整體不利人的精神健康。

性是神聖的觀念 Sexual Sanctification

另一方面,宗教信仰引導人認為性關係具備神聖的特質,並且對戀愛關係來說極關鍵。西方的基督宗教傾向認為,性關係潛在的生育可能,是參與神的創造之中,連結了生命、愉悅和二人的彼此盟約。心理學認為這分別有利性和婚姻的滿足情感、二人的親密感,以及心靈上的滿足。

兩種間接的影響途徑可能同時存在,因此學者以二元特質來解釋。

研究發掘兩性差異

一直研究這種二元特質的加拿大心理學家Dean Busby與其團隊在2019年再次進行研究,找來1614位成人進行研究,他們至少在兩年內持續投入在一段性關係之內。學者收集資料,看他們有多虔誠地投入信仰、性生活的滿意程度,以及在神聖和罪疚方面的想法。

學者在這次研究中發掘到兩性的差異。

學者在男受訪者群體中發現清楚的證據,支持「性是神聖」的信念作為中介途徑,使愈投入信仰的人,性滿意程度愈高。反而,分析顯示性的罪疚感沒有以同樣的途徑,削減男性在性方面的滿意程度。學者認為宗教信仰建立出「性是神聖」的觀念,對男性有利,助他們在性關係上得到滿足,有利精神健康。

在女受訪者群體中,數據中找到與上述相似的結果,但較男性而言,「性是神聖」的有利效果較弱。再者,學者發現信仰投入程度愈高的女性,對性生活的滿意程度反而稍為愈低。分析顯示這份削弱並非來自性罪疚感的。換言之,似乎有些未能解釋的信仰因素,使投入宗教信仰的女性,在性方面傾向不感滿足。學者估計,這些未能解釋的因素可能是性壓抑氛圍、性忌諱、性教育和知識缺乏等。

研究給我們至少兩個啟示。一是再次說明男、女在性的經驗上是有差別的。二是宗教信仰對於性關係產生著既有利弊的心理影響,而非一面倒的唱衰或唱好。

文獻參考:
Leonhardt, N.D., Busy, D.M., & Willoughby, B.J. (2019). Sex guilt or sanctification? The indirect role of religiosity on sexual satisfaction. 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12(2), 213-222. Doi:10.1037/rel0000245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