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欣(項目幹事)
最近讀畢黃國維院長的著作《家庭神學:獨身、婚姻和家庭的神學反思》,當中提到婚姻、性、生育的關係密不可分,神設立的創造秩序能叫人得福。關於這一點,感受尤深,欲抒己見:
書中提到:「創造秩序把男女間的戀慕、性關係和生育放在同一位對象身上,並以婚姻制度確立這些最親密的關係,叫進入的人受婚姻制度保護,在其中享受性愛、生育、恆久,和專一的美好。」(頁92、106) 、「若神的創造秩序把性和生育聯結,生兒育女又需要穩定的婚姻和家庭,那麼婚姻、性、生育三者就應該彼此聯結。這樣,結婚的配偶就同時是性關係和生育的伴侶,也就是說性關係和生兒育女應該在婚姻中發生。」(頁94)
戀慕、性關係和生育放在同一位對象身上,這與我們今日的性文化大相徑庭!要做到「同一位對象」,意味著這一切都發生在婚姻這專一和恆久的關係裡。但今日不少人,在未有婚姻承諾時,就發生性關係;發生性關係時,又完全沒有想到生育的可能。我們處於一個將婚姻、性和生育割裂的文化當中。
婚姻與性關係的割裂
筆者十分同意以上看法,從經驗及關係質素上都得到佐證。從經驗上看,我們不難察覺到這種割裂三者的生活方式很多時為人們帶來痛苦。例如性關係使二人更加親密和愛慕對方,但在沒有婚姻的基礎下,未穩定的關係容易令雙方步伐不一致,例如一方想長久但另一方想分手,在分手時,曾有性關係的情侶比從來沒有的更傷心、難過和痛苦。而且身體有記憶,將來與下一任或配偶有性關係時,有機會勾起與前度的往事,更可怕的是或許會作出比較。另一種情況是從關係質素角度看,二人因為已發生性關係,而盲目地進入婚姻,這種情況就更加惡劣。性關係容易令人對關係產生浪漫感覺,因而被感覺沖昏頭腦,這不適宜在仍探討對方是否合適對象時發生。在拍拖階段,應把握時間理性地了解對方的價值觀、人生目標、性格、待人接物,一起發掘處理衝突的方法等等,而非讓自己被那些由性愛而來的強烈荷爾蒙牽著鼻子走。
性關係與生育的割裂
另一種割裂是性關係和生育的割裂,孩子總是被看為「不想要的副產品」。避孕套或避孕措施經常被形容為「安全套」及「安全措施」,人們期望能防範性關係的兩大「危險」:性病及懷孕。有做「安全措施」的,就是「安全性行為」,也就是沒有性病,也沒有孩子。但事實上,絕大部分避孕措施都不是百分百有效的,它們只能減低懷孕的機會,而懷孕仍然是有可能的。大膽的說,發生性關係,就應當有懷孕的心理準備。意外懷孕,不僅對男女帶來煩惱,對孩子也不好。墮胎不理想,孩子在父母不情願下生下來,也是不理想。性關係和生育,真的不應該分開理解。那婚姻的角色呢?顯然婚外的與婚內的意外懷孕是不同的。珍惜生命,愛護孩子,是成年人應盡之責。
當婚姻、性、生育聯結時,性關係發生在婚姻這專一和恆久的關係中,能使夫妻之愛昇華,而孩子能生在父母有穩定關係和熱切期待之中是最幸福的。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婚姻、性、生育聯結的重要性和可貴之處,也就是神設立的創造秩序如何叫人得福。
書中其他亮點 1:單身
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提到單身的神學基礎:「耶穌選擇單身,並宣告單身是神榮耀的恩賜和揀選,就把人從『必須結婚生子』的捆綁中釋放出來,給人婚姻上的自由──無論結婚或單身都不影響生命的豐盛。當人沒有必須結婚的壓力,就可以遇見適合的對象才結婚,不用勉強與不相配的人結合。」(頁124、130)
這挑戰著今日對戀愛趨之若鶩的文化,彷彿單身就不好的,「單身狗」要努力「脫單」。但從神學的角度看,單身狀況都可以是美好的,並不比已婚狀況低下。不論是單身與已婚,均不影響生命的豐盛。這是這個時代需要的「福音」。
書中其他亮點 2:家庭與教會
書末兩章提到「家庭是小教會,教會是大家庭」的觀念,這是相當重要的。家庭不是以家庭成員為中心,而是以神為中心的。實踐神的愛、履行天國的使命,是家庭的首要任務。家庭成員不只是關注自己的福樂,而是要像一間「小教會」,讓愛向外湧流,接待不同的人,叫鄰舍得福。(頁193)
而教會不是一群互不相干、關係疏離的人組合而成的,而是有「水濃於血」的關係,就是「浸禮的水比血脈更重要,屬靈關係比血緣關係優先,教會的家庭事工就不應只關注已婚和有孩子的信徒,忘記了沒有血緣家庭的信徒。」(頁196、204) 當我們稱其他信徒為「弟兄姊妹」時,要記得這不只是稱謂,而是真的要待他們為家人。要讓教會成為每個人的屬靈的家。
書本資料
名稱:《家庭神學:獨身、婚姻和家庭的神學反思》
出版社:校園書房
作者:黃國維
產品編號:9789861989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