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雋寧(特約撰稿員)
按一般想法,向青少年教授避孕方法,就可以減低青少年懷孕的機會了。在學校中派避孕套,是一種達標的性教育措施嗎?有研究發現並非如此。
防治愛滋 校園派發
上世紀90年代美國各界十分關注防治愛滋,計劃推動「安全的」性教育措施。安全包括了不染性病以及不懷孕。自此,數以百計學校官方參與在校內派發避孕套的計劃,包括在紐約、巴爾的摩、洛杉磯、西雅圖和華盛頓特區的公立學校。
學校的醫護、輔導員和教職員均會向學生免費提供避孕套,又有部份學校以自動派發機或籃子裝起避孕套,讓學生自取。不少取得避孕套的學生,都不須進行輔導諮詢。
避孕套本身屬於較低效益的生育控制方法。避孕套只倚仗男方,只是當萬一懷孕時男性要付的代價較細,少男要在情到濃時好好避孕,動機就會更低。
因此有學者認為有需要更詳細地研究派發避孕套的成效。
搜集十年數據研究派發計劃的成效
學者團隊搜集了所需數據:不同縣中15至19歲少女產子的國家級統計數據,各地15至18歲接受避孕套派發計劃的學生比例,以及他們的社經地位等,然後在派發避孕套計劃的前後各五年,進行跨年的分析。
他們在《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的工作報告中發表結果,顯示隨避孕套派發計劃展開,少女懷孕和產子比率提升了10個百分比,亦即每100個少女產生中,計劃後額外多出5至6個嬰兒出生。
學者認為這發現對於推動政策者來說是有點意外的,派發避孕套不但沒有降低成孕比例,甚至增加。派發避孕套作為性教育措施受到質疑,學者建議即使要提供避孕套,亦須附以強制的輔導諮詢過程。
他們估計輕易取得避孕套,或許鼓吹了更具風險的性行為。學者又分析這結果亦關乎避孕套的成效並不最高,同時降低人們使用其他避孕措施的動機。
延伸閱讀:
Buckles, K. & Hungerman, D. (2016). The incidental fertility effects of school condom distribution programs. NBER Working Paper, 2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