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青少年突出現的性別焦躁潮——Rapid-onset Gender Dysphoria

陳婉珊(研究主任)

Exit

一些家長(主要是歐美)在網上討論區大表憂慮,他們的青春期兒女突然稱自己是跨性別(transgender),要求進行變性的社交或醫療程序,如賀爾蒙療程及性別重置手術。這些年青人之前從沒出現性別焦躁的徵狀。新湧現的案例有別於過去已有相當研究的性別焦躁案例,青少年才首次出現性別焦躁的情況以女生為主,而且往往病發前已有其他精神健康的問題,如焦慮及抑鬱等;研究員推斷,變性可能只是他們處理原有精神問題的方式。這種近年才爆發的情況稱為「速發型性別焦躁」(Rapid-onset Gender Dysphoria, ROGD),更發現有社交感染(social contagion)的情況出現。這是首份系統地記錄ROGD情況的同儕評審文獻。

新研究由美國布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行為及社會科學系利特曼博士(Dr Lisa Littman)進行。之前性別焦躁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童年時出現性別焦躁的情況,稱為「early-onset GD」;另一類是青春期後才發病,稱為「late-onset GD」。ROGD則是在青春期發育期間或稍後才突然發病的現象,而且在兒童期並沒有性別焦躁的症狀表現。

利特曼博士在幾個最多家長討論ROGD的討論區中,招募那些子女突然在青春期表示患有性別焦躁的家長參與問卷調查,再透過「滾雪球」的方式招募更多參加者。最後獲得256份由家長填寫的有效問卷。當中被指出現ROGD的青少女佔了很大部分,達到82.8%,平均年齡為16.4歲。41%在認同為跨性別前已表示非異性戀的性傾向;大部分(62.5%)在出現性別焦躁前已診斷出最少有一種精神健康問題或神經發展障礙(neuro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研究亦發現「出櫃」(聲稱自己是跨性別)後,那些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問題與家庭的關係惡化:有22.7%表示不相信非跨性別人士;25%減少與非跨性別的朋友往來;49.4%與家人疏遠;46.6%表示只相信跨性別群體,有關於性別焦躁的資訊。然而,一些網上資訊良莠不齊,有22.3%的青少年在網上獲取資訊,要怎樣說才能讓醫生處方賀爾蒙(例如某些用語會讓醫生界定他們有自毀傾向)。

另一個令人憂慮的情況是出現社交感染的情況,在125個家長知道子女密友圈(friend group)情況的回應中,有36.8%表示那小圈子內的大部分成員均「出櫃」為跨性別。家長形容有一種朋輩壓力,「出櫃」為跨性別認同的,會受到小組內其他成員歡迎;相反,那些沒有性別認同問題的成員則會受取笑。其中一個案例顯示,4個14歲女孩一起上堂,當教練「出櫃」後,一年內4個學生全都宣稱自己是跨性別。另外也有個別例子是交到新朋友後,不再認同自己是跨性別,但都要求家長為他們轉校重新開始,因為怕被從前的同學群起責難及欺凌;其中一人更表示如果不離開,會有朋輩壓力進行醫學變性。

除了出現社交感染,利特曼博士亦推斷ROGD是青少年忽略自身創傷而使用了錯誤處理機制(maladaptive coping mechanism)。ROGD的情況與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有很多相似之處,譬如雙方都以女性患者為主、在青少年階段發生、高智商等。厭食症已知有社交傳染的情況出現。當沒有正視自身的創傷或其他情神問題,而採取了不合適的處理方法時,反而令精神健康惡化。因此,當醫生評估青少年求診者是否患有性別焦躁時,應該要留心求診者的成長發展階段、有沒有受次文化影響,以及有否刻意隱瞞父母的情況出現。

利特曼博士嚴謹地記錄了這種新現象的一些面向,非常值得參考,也再次對變性風潮及激進的跨性別運動敲響警鐘。這份研究自然有其限制,包括只有家長角度及使用滾雪球樣本收集方式,因此無法測知社會感染的程度有多深,以及以變性作為自我問題的處理機制,到底有多廣泛被使用,日後仍須進行更多相關研究。

報道:
https://nationalpost.com/opinion/barbara-kay-a-new-report-sounds-the-alarm-on-rapid-onset-gender-dysphoria

延伸閱讀:
https://blog.scs.org.hk/2017/12/07/歐美患有性別焦躁的女生飊升-變性蔚然成風/
http://facts4lgbt.info/b5/article_detail.php?type=database&cate=3&id=141

新研究:青少年突出現的性別焦躁潮——Rapid-onset Gender Dysphoria” 有 1 則迴響

  1. 引用通告: 【求助無援】專訪5名美國媽媽 因子女變性陷入傷痛 – 風新聞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