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澤(Zed)小姐的後跨故事 社會的性別定型局限了對性別的想象
(文:梁海欣)
紐西蘭人阿澤(Zed)小姐去年上載了一條影片,講述她的後跨故事(detransition, 走出跨性別)。影片中的她只有十八歲,職業是軟件開發員,曾有四年半的時間自認是跨性別人士,現時能稱自己為女性(雖然仍不是易事)。她在網上看見其他的後跨故事,令她很受激勵,覺得有人明白自己。因此,她也想拍片,希望她的故事能幫助他人,即使只是幫了一個人也好。約半小時的影片,阿澤將她的經歷娓娓道來。
(文:梁海欣)
紐西蘭人阿澤(Zed)小姐去年上載了一條影片,講述她的後跨故事(detransition, 走出跨性別)。影片中的她只有十八歲,職業是軟件開發員,曾有四年半的時間自認是跨性別人士,現時能稱自己為女性(雖然仍不是易事)。她在網上看見其他的後跨故事,令她很受激勵,覺得有人明白自己。因此,她也想拍片,希望她的故事能幫助他人,即使只是幫了一個人也好。約半小時的影片,阿澤將她的經歷娓娓道來。
(文:梁海欣)
(警告:內文有性行為描寫字眼, 或會令人不安)
早陣子有一宗震驚全港的新聞,就是年約30歲男子曾子豪涉嫌假扮TB(男性化的女同志)與女同志X性交,被控一項強姦及一項非禮罪,最終法庭裁定兩項罪名均不成立。根據X小姐的說法,在整個性交過程中,她一直沒有發現對方是男性,直到發現進入其下體的是真陽具而不是性玩具,才驚慌地離開。筆者不禁加了一點想像,假如男子自稱是跨性別女性(心理性別為女性),那會否錯的是X小姐?女同志的反感算是「恐跨」(恐懼跨性別,transphobia)嗎?
(文:陳婉珊)《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英國公營性別診所醫生關注他們受壓,倉卒診斷求診兒童為跨性別,會對這些兒童構成長期損害。局方的檢討報告記錄了醫生的關注,並作出26項改善建議,但聲稱診所的服務是安全可靠的。一名資深醫生不滿診所故步自封的處理手法,以離職抗議…
(文:陳婉珊)《電訊報》隨即根據資訊自由法向國民保健服務信託查問,得到逾百份回應,結果顯示沒有一間國民保健服務信託,要求自我認同為女性的跨性別人士,最少已開始變性療程。換句話說,只要一名男性聲稱自己跨性別,便會安排入住女病房,與官方指引背道而馳…
(文:陳婉珊)我們留意到西方法庭(包括澳洲)的趨勢是聽信單一方面的醫學證詞,容許青少年進行不可逆轉的變性程序,令變性愈趨低齡化;然而,這種醫療哲學卻欠缺科學實證的支持,實在令人憂慮。
(文:陳婉珊)俄亥俄州一個少年法庭的訪問法官(visiting judge)將一名現年17歲的少女的監護權,判給支持她接受變性賀爾蒙療程的祖父母。有關判決令人憂慮司法界過於依賴單一方面醫學證詞。
(文:陳婉珊)值得關注的問題是,患有性別焦躁症的孩子及其家長,難以得到合符科學的資訊。像米切爾一樣,對自己情況感到疑惑的人,幾乎毫無例外,必定會先上互聯網尋找資訊。可是,他們在網上找到,十之八九是「肯定式」的資訊包括跨性別群體的支援。他們找到的醫生,也多是接受「肯定式」的一套,就像米切爾的經歷。
【跨性別議題淺談系列】根據數十年臨床經驗,朱克博士認為性別認同在兒童期是可改變(malleable)的,一般去到青春期後便比較固定,因此,基於變性的路難免崎嶇,他傾向先嘗試讓兒童認同原生性別。可是,一些跨運人士卻不滿意這種治療方法,指控朱克博士進行所謂的「拗直」治療
(文:Denny Burk)…過去數年,我們看到很多關於父母讓患有性別混亂的孩子接受賀爾蒙治療的情況,目的是一直延遲青春期發育,直至可進行性別重置手術。諷刺的是,這些家長認為,透過做手術改變一個孩子的身體,以配合他的自我意識是可以接受,但試圖改變他的自我意識,以配合他的身體卻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