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前跨性別人士研究:近半表示強烈或非常強烈後悔變性, 過半表示醫生過份強調變性好處
提出速發型性別焦躁(ROGD, rapid onset gender dysphoria)的醫生學者Dr. Lisa Littman在2021年發表研究,深入探討一百名前跨性別人士(detrans,或稱後跨性別人士)的故事。他們曾經有性別焦躁,嘗過藥物及變性手術後,選擇終止及/或逆轉變性程序,轉回原生性別。
提出速發型性別焦躁(ROGD, rapid onset gender dysphoria)的醫生學者Dr. Lisa Littman在2021年發表研究,深入探討一百名前跨性別人士(detrans,或稱後跨性別人士)的故事。他們曾經有性別焦躁,嘗過藥物及變性手術後,選擇終止及/或逆轉變性程序,轉回原生性別。
(文:梁海欣)當跨性別意識形態佔上風時,對人是有益還是有損?當醫生們一面倒肯定性別焦躁症的青少年的心理性別,而忽略生理性別,這對他們真的好嗎?嘉莉(Cari)是一名後跨者,曾經跨性別,但現在走回頭路,為什麼呢?齊來聆聽她的故事。
嘉莉(Cari):
「我的名字是嘉莉(Cari),今年二十二歲(註:該影片上載年份為2017),一名後跨女性。我是兒童跨性別者,即我在未成年時已開始跨性別程序,而大約在一年前我停止了跨性別程序。
(文:梁海欣)
紐西蘭人阿澤(Zed)小姐去年上載了一條影片,講述她的後跨故事(detransition, 走出跨性別)。影片中的她只有十八歲,職業是軟件開發員,曾有四年半的時間自認是跨性別人士,現時能稱自己為女性(雖然仍不是易事)。她在網上看見其他的後跨故事,令她很受激勵,覺得有人明白自己。因此,她也想拍片,希望她的故事能幫助他人,即使只是幫了一個人也好。約半小時的影片,阿澤將她的經歷娓娓道來。
(文:陳婉珊)「我接受《六十分鐘時事雜誌》訪問,是因為我想讓大家明白,變性的藥物並不一定負責任地和安全地處方。」史密斯(Grace Lidinsky-Smith)娓娓道來……
(文:陳婉珊)體育老師克羅斯(Byron Tanner Cross)懇切地質疑無條件肯定兒童的感覺,其實是欺騙、虐待孩子。也許,對「跨孩子」的治療哲學仍有爭議,但克羅斯憑良心發出的呼聲,仍應獲得尊重,而不是恐嚇他,令他危及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