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情對兒童構成五種傷害

(文:招雋寧)
「家中哥哥/姐姐對性好奇,對弟妹毛手毛腳…他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年輕女孩收到智能裝置作為生日禮物,幾個月來在網上不知吸收了甚麼資訊,性情驟變?」

你有聽聞過這些情況嗎?關注色情對人影響的組織《Defend Young Minds》的發起人Kristen Jenson因為身邊發生這些事,慢慢捲入對抗色情的教育工作。

色情不是沒甚麼大不了嗎……為何要對抗色情?Jenson搜集的文獻和資料,解釋為何色情對孩子帶來的實質傷害,而且至少可以歸納出5種傷害。

男生的身體形象亦受自我物化傷害嗎?

(文:招雋寧)

女性會受到媒體所塑造的完美形象所影響,從而對自己身體產生不滿感覺。不滿感產生的過程,近年已在科學界中獲得發現。

女性在完美的身體形象中——樣貌、膚色、體形和姿態——產生比較。比較使她「物化(self-objectification)」自己的身體,亦即彷彿抽身於自身之外,去監視(body surveillance)和評價自己的身體。將身體降格成為可以比較之物,本身會為人帶來羞恥感(body shame)。再者,人與完美比較總是會「比下去」,難以接納自己,會構成羞恥感。結果是不滿身體形象。人是身體,所以心理上的自我形象,同樣受到損害。

上述的理論獲得大量的社科證據支持,不過僅限女性。哪麼男性呢?

培育感恩心理 成就女孩正面的身體形象

(文:招雋寧)
澳洲學者首次發現了證據,顯示個人靈性造就女性正面身體形象的機制。

心理學家Marika Tiggemann及Kristy Hage邀請了345位成年的澳洲女性進行「信念系統及身體形象」的研究。受訪者中約4成為基督徒,一半人沒有信仰。

結果初步顯示參與宗教活動的和靈性深厚的女性,與正面的身體形象相關。

學者推測,這會否出於某些教條信念,例如「神造獨特的身體」、「身體是神明住的地方」、「人是由神的形像所造成」等。

分析逾千張IG Selfie 英國學者揭示女性的自我物化

(文:招雋寧)有些IG帳戶裡很多自拍照,令人感到不自在,卻又不懂怎去形容。這可能是因為自我物化。早於20多年前,美國心理學家Barbara Fredrickson及Tomi-Ann Roberts運用物化理論解釋,女性的整個身體和人性是怎樣被還原為僅僅身體部位或性功能。然而當社會上許多人都把女性視為性感尤「物」,物化觀念盛行,這有機會令女孩子和年輕的女性用同一方式來看待自己,形成自我物化(self-objectify)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