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雋寧(特約研究員)
BL描述男性間的愛情。
它不是同性戀的紀實或愛情文學,事實上它是女性的愛情想像。愛好BL作品並以此為身份的群體自稱「腐女」。「腐」沉溺其中,自嘲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意味。
參與國際人文教育會議的演論者劉思睿訪問了十位BL愛好者,分析了她們的喜愛作品及閱讀BL的心理過程和動機。此外又分析兩本經典的BL作品《碎玉投珠》和《全球高考》,作為讀者受吸引原因的對照。
結果發現受訪腐女觀看BL作品是要滿足:
1.純愛的渴望
2.平等的渴望
3.對新奇事物的渴望
愛的純粹
為何說純愛?到底有多純粹?
一般言情作品的幸福結局就是結婚生子、幸福地一起等等的標準套路。這些作品裡的愛情只是作為手段,目的是其他既定結局。在這種觀點下,愛情就不再是為了愛情本身,不純粹。
研究分析,腐女群體想要的愛情就是無限制和條件;無交換;無其他目的;單為了愛情本身的愛情。由於現實沒有這種愛,就以小說文本的幻想世界來滿足渴望。

Photo by Galen Crout on Unsplash
突破現實的限制吸引讀者
現實戀愛有各種限制。男男的戀愛受當下社會所反對,成為典型的格式。
研究分析《碎玉投珠》的主角就是在這種既定的格式下,經驗和突破考驗而保存愛情,而且愛情沒有其他目的(繁衍、性別條件等),顯得純粹。《全球高考》同樣,是主角抵抗世界系統的壓迫,仍不能阻礙他們的戀愛。
受訪的BL愛好者用了不少形容詞,反映著她們對於愛的一種理想:
- 純粹、乾淨
- 無關性別
- 心動、溫情、滿足
- 純粹、真摯
- 彌補現實難辦的事
- 令人羨慕
研究分析,這種文本對愛的呈現,給予她們在生活中有為理想堅持的動力。亦即是說,男同性戀的愛情,對於腐女來說代表一種符號,形成「他們都可以面對質疑和跨越困難,你為什麼不能」的鼓勵。

Photo by Alex Knight on Unsplash
既平等又差別 是基本渴望還是父權遺禍?
研究又分析,女性在戀愛關係裡「通常代表的是更脆弱的一方」,構成關係的不平等。BL文本中,智力和力量相當的兩個男性,就滿足了這種渴望。
腐女閱讀的過程中,會將自己代入女性化和被動——受——的一方,獲得充分的自我認同感。同時又不希望對方有明顯的弱勢。受訪者不約而同地表示,他們喜歡「強攻」「互攻」,不喜歡「攻方過強」或「受方過於弱勢」。
研究引述文本《全球高考》,「我不是來救你,我是來愛你的」;在《碎玉投珠》中兩位角色的仿古和古董鑒別技術平分秋色的設定。
兩者都反映了一種勢力均分的互動,彌補了現實中男女勢力不平等的問題。
讀到這裡,你或許會有一個疑問。
想代入「被動或女性化」,不就是渴望差別嗎?這又怎樣「無差別的平等」呢?這裡事實上處於一種現實與幻想世界的張力之間。
到底是因為愛情本身是一種「既平等又有差別」的事物,還是如研究人員所言:女性不能擺脫父權,是性別刻板印象的遺禍?

Photo by Clay Banks on Unsplash
渴望新奇事物
最後,BL愛好者認為BL有別於傳統言情小說的套路,給人新奇、刺激感。研究分析這是文本流行的原因。受訪者提到自己第一次接觸的經驗:
- 同學推薦
- 獵奇
- 特別好看
- 不一定一男一女
- 不停有新題材,少有厭倦
短結
研究歸納了上述三個原因,分析了BL吸引人持續地看的原因,以及怎樣回應了讀者的心理需要。
參考文獻:
Liu, S. (2020). The social psychology demands of contemporary female reflected in the boy’s love literature. Proceedings of the 2020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s, 496. 215-218.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