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沒問題啊! 回應單身三大迷思 著名獨身牧者斯托得牧師(Rev. John Stott)訪談節錄

(文:梁海欣)

情人節去,元宵節來,情侶「放閃」(表現得恩愛)的機會接踵而來,單身者也許會感到不自在。在網上不時會看到單身者自諷的梗圖(meme)或笑話,一般人可能一笑置之,但這些笑話的背後,會否反映著年青人恐懼單身的情況?本文將節錄著名的獨身牧者斯托得牧師(Rev. John Stott)的一些說話,以嘗試回應三條今日人們對單身的常見問題。

一、單身就會很孤單?
二、單身即沒有性交對象,人沒有性生活是不好的?
三、聖經說「那人獨居不好」(創二18),所以結婚比單身好?

基督徒父母在家性教育 怎樣與孩子談單身?

(文:文恩曦)

在一切以先,你要明暸教會裡溝雜著「愛情至上主義」。

愛情至上主義悄悄與教會接軌

教會裡,信徒唱的流行詩歌,歌詞經常像極了愛情。不只一次,唱了一句,下一句就接上了流行情歌,就像「我愛祢,愛著祢」,接上「就像老鼠愛大米」。

教會的愛論,與愛情至上主義接軌,是一件少被察覺的壞事。

愛情至上主義者信奉的是浪漫與激情。即使全世界都反對,天崩地塌,感受到與愛人在一起就夠了。愛情至上主義使人追求滿足自我,走向一個無底的黑洞,吸收別人的承認、愛和付出,消化了對方本身。

婚姻不是婚禮,偏偏愛情至上主義是倒行逆施。愛情至上所遺禍的舖張婚禮,讓新人自己獲得戀情主角的身份,卻忽視基督教所言去愛的見證。

愛情至上的愛,與基督教的愛,(概念上)有甚麼分別?(事實上)還有甚麼分別?

沒有性行為,原來不會死?──介紹《單身起義:獨身與教會生活的再思》(Singled Out: Why Celibacy Must be Reinvented in Today’s Church)

(文:梁海欣)最近讀畢科倫博士(Dr. Christine A. Colon)與菲爾特博士(Dr. Bonnie E. Field )的著作《單身起義:獨身與教會生活的再思》(Singled Out: Why Celibacy Must be Reinvented in Today’s Church) (中文譯本由天道書樓於2012出版,原著由Brazos Press於2009年出版)。科倫博士和菲爾特博士為兩位單身基督徒女士,從書中的字裡行間可以略為感受到她們多年來承受過的痛苦。在性解放盛行的社會文化,及以家庭為主軸的教會文化下,要活出聖潔而有自信單身信徒生活,毫不容易。兩位姊妹對流行文化、歷史、文學、神學、教會傳統均有深刻而獨到的理解,內容相當精彩,令人愛不釋手。以下是其中三項令人深刻的說法:

1. 獨身不同於禁慾
2. 性特質(sexuality)不同於性行為
3. 單身者是教會(及社會)中不可缺的一員

單身多面睇:保羅篇

(文:井夫)「牧養未婚的單身肢體,還不及牧養離婚及喪偶的單身肢體那麼具挑戰性。」一位神學院舊同學分享說。原來不少離婚或喪偶而未有子女的年輕肢體,都為自己的身分感到尷尬。

單身多面睇:耶穌篇

(文:井夫)耶穌到底有沒有結婚?聖經中沒有記載,因此傳統的看法是否定的。但上世紀七○年代初,William E. Phipps曾撰寫過兩本書討論耶穌的婚姻狀況,極力為耶穌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