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安然(事工總監)、梁海欣(項目幹事)

Photo by Scott Broome on Unsplash
什麼是交友APP(應用程式)?交友APP真的只是為交友嗎?更常見的使用目的大概是尋找真愛吧。
但交友APP上真的能遇見真愛嗎?筆者有聽聞有人於交友APP受騙受傷,也有人於交友APP覓得如意郎君,戀愛並結婚。究竟關鍵在於什麼?近日,筆者訪問了一位女性朋友(化名:琪),她與現任男友在交友APP認識,她對於交友APP有些看法和使用心得,值得正在苦思是否用交友APP找真愛的人參考。
問:當初為何會使用交友APP?
琪:前度男友是在現實場景認識的,但後來分手了。那次失戀後膽子大了,加上我覺得當年紀愈來愈大,社交圈子愈來愈小,要結識伴侶是難的。香港女多男少,我又希望可以找個基督徒。所以,要不等他從天而降,要不就擴闊社交圈子!
問:想問一下你對於「交友APP很危險」有什麼看法?
琪:的確,用交友APP真是有風險的,所以使用者要常常保持頭腦清醒。可以使用交友APP結識異性,但防人之心不可無。有信仰的人可以一邊見面,一邊禱告求神守望,就是如果這個人有問題,請神盡快給予提示。
問:那在你自己的經驗裡,你如何辨別好人、壞人?
琪:我結識的人大多數與我有共同朋友,多聊幾句時便會發現,又或從社交媒體Facebook 或Instagram就可以看到有什麼共同朋友。這樣,便可以透過向共同朋友查問,側面更多了解對方的過去和為人。
問:你提到要常常保持頭腦清醒,這具體來說可以怎樣做到?
琪: 第一,心態很重要,我會說清楚先當是認識朋友,之後再看看有沒有發展機會。大家都不要太快情感上產生依附,也不要當網戀。
第二,試從許多不同話題看看這個人是否真的符合自己要求。例如我要求基督徒,他只是自稱基督徒,還是真的是認真信主的基督徒,這是要多方查問的。
第三,當遇上心儀對象,不要太快開始。應先傾談清楚重要的事情,了解大家是否目標一致,例如戀愛史、身體接觸的界線、人生目標等等。
第四,有時要理性一點,不要單靠一刻的感覺。即是如果對方有很理想、很好的條件,但在第一次見面沒有為你帶來心動的感覺,不會太快放棄他。因為感覺不能作準,自己沒有心動可以有許多原因,例如大家首次見面有點陌生、尷尬。但如果繼續見面相處,有機會之後會有火花。
第五,要留意安全,要選擇在公眾場所見面啊。
問:一刻的感覺不能作準,這是否提醒人們不要盲目追求一見鍾情呢?
琪:如果有人知道自己是較容易陷入感覺旋渦的人,他要更加提高警覺。如果有人知道自己較慢熱,就應該給予雙方多點互相認識的機會後再作決定。
問:如果只有一方有意思,那怎麼辦?
琪:如果感受到對方有好感,但覺得自己沒有,就要盡快說清楚,尊重大家。
當我拒絕對方時,我會為他禱告,求神安慰他。
問:你覺得哪類人不適合用交友APP?
琪:可能情緒起伏較大的人未必適合使用。因為有機會你對一個人有好感,或覺得有發展機會,但對方不是,就會被拒絕。要內心夠強大才能承受呢。
而且使用交友APP 感覺也不好受,好像在選取貨品,而且很現實,你選取人,人選取你。
問:使用交友APP有正面之處嗎?
琪:某程度上,是訓練自己的機會,我因為認識了不同人,加深了對自己的認識。
我有認識一些朋友未必條件很好,但就在網上結識到適合的人。
上帝會不會在交友APP上工作呢?好像怪怪的,但這東西又的確是時代的產物。
問:好像很少途徑教人如何使用交友APP呢。你有沒有資源介紹?
琪:外國較多資料。我有聽一些英語廣播(podcast)。例如The Confident Single Woman、Looking For The Middle: The Christian Girl’s Guide to Modern Dating、Heart of Dating。
這些是主持人的分享,較少研究理論背景,所以都只是個參考,可隨意聽聽。
問:談談交友APP外其他結識異性的途徑。有些人會選擇參加基督徒活動,在活動中結識異性,你如何看?
琪:當然這是可行的。但我個人就不太想不停參加這些活動,帶著這個目的參與聚會,會很不專心呢。
問:那還有什麼結識異性的途徑呢?
琪:我有朋友透過Instagram廣告看到相親公司的服務 (例如同心樹),報名後相親公司按他和其他參與者的要求(例如要信仰相同等等),安排數名男士與數名女士在一個輕鬆的派對環境中見面認識。雖然理論上受騙機會較小,當然仍會有機會遇騙子,所以還是小心為上。
問:你和男友從交友APP認識,似乎是一個交友APP的成功例子,你如何看你們現在的關係?
琪:我仍在觀察中,未能判斷是否成功。但我有一位朋友在交友APP認識她現任男友。她曾對我說,男友令她心動,外表也很好。但夜闌人靜時,總會覺得他仍是差少少,跟完美仍有距離,其他男生也有其他好的條件。這想法有時都幾困擾她。
分析
琪的坦誠分享令我們從使用者經驗反思交友APP。交友APP的好處是明顯及眾所周知,就是擴闊圈子,但壞處是不易覺察,也不多人講。讓我們從琪的經驗,看看交友APP的壞處,從而知道如何避免。正如琪所講,「使用交友APP 感覺也不好受,好像在選取貨品……你選取人,人選取你。」相信這種不好受,不單源於把他人當作貨品,更多是自己也同樣被當作貨品,而且是自己促使的。
選擇「類型」而非「對方」
因此,由於使用交友APP的動機鮮明,就是找尋伴侶,因此容易把眼前可供選擇的人簡化為一個又一個的「類型」(type),例如有些高大、有些專業人士、有些運動型、有些書生型等,而非把人看作「獨一無二」(uniqueness)。即使最後成功「配對」,大家彷彿只是選擇了一個「類型」,而非選擇了「對方」。根據精神分析學者Viktor Frankl所講,這心態容易令人覺得對方是可被取代,特別當對方的「類型」沒有想像中吸引或開始失色,又遇到另一個更好的「類型」時,就促使不忠的出現。Frankl又說,著重愛「類型」的人,會阻礙他認識及愛對方的獨一無二。如何避免這困局?正如琪的建議所講,使用交友APP時「說清楚先當是認識朋友,之後再看看有沒有發展機會。」這樣就減輕找尋伴侶的動機,從而減輕自己把對方當作類型的機會。先從友誼認識容易令大家在相處中認識對方的獨一無二,也減輕把自己同時當作「類型」的不好受。
池塘巨大的雙刃劍
現實生活的快速約會(Speed dating)、婚姻介紹等活動也是動機鮮明,因此也可能出現以上情況。但這些活動提供的「人選」數目有限,而交友APP有大量人選。「池塘巨大」本來是交友APP的好處,也同樣是另一壞處,即使釣了不錯的魚後也覺得「未夠好」,改變了對關係的想法和對伴侶的要求。正如琪的朋友所分享,「夜闌人靜時,會覺得他仍是差少少,跟完美仍有距離,其他男生也有其他好的條件。這想法有時都幾困擾她。」這困擾很可能來自交友APP的眾多選擇,令已拍拖的人容易浮現「總有一個比他更好」的想法和「自己是否選對」的質疑。交友APP「選擇多」的好處為自己增加了「選擇錯」的壓力。相反,現實世界的選擇不多,例如認識的十幾個人中大部份是50-60分,但有一個是80分,與他拍拖後會傾向珍惜,覺得已經很好,及知道若然分手不易找另一個一樣好或更好,遇到衝突也傾向有耐性嘗試解決。但若然在交友APP遇上同樣是80分的人一起拍拖,而交友APP可以認識至少100個人,就容易「心思思」覺得仍有90分的人存在,對伴侶的標準和要求更嚴格。遇到衝突時,可能更難願意投放心力和耐性解決,因為自知很易就能在交友APP中找到另一個一樣好或更好。
由零開始,從新認識
如何避免這困境?這問題其實跟「類型」思維一樣,只是「池塘巨大」的因素加劇了這個負作用。相識時愛你的「類型」,但當拍拖認識更多你的「獨一無二」後,才發現真實的你不完美,有不少缺點,最後覺得不再吸引。因此,使用交友APP要有一個心理準備,當你們成功配對後,除了像琪的建議不要沉迷網戀及不斷溝通外,也需要花一段不短的時間在現實「從新認識」,由零開始認識對方,進行真實溝通了解,確保大家已從愛你「擁有」(have)的特質過渡至愛你這個人「本身」(is)。其他在現實認識及從朋友開始的伴侶很可能已完成這過程,被對方的「獨一無二」吸引,但在交友APP認識的伴侶需要從新補充這個缺環。若然你們成功被伴侶的「獨一無二」所吸引,就不容易再被交友APP中有更好的「魚」所動搖,因為「池塘中」的人即使有多好,也沒有一個是你現在的伴侶,因此不再吸引。
總結一下,我們不用「神化」交友APP必然比在現實更易找到真愛,否則希望愈大失望愈大。「找到真愛」的意思不單代表「開始戀情」(fall in love),更代表「維持戀情」(stay in love)。交友APP或許更易做到前者,但更難做到後者,需要額外在現實從新了解,捕捉對方吸引你的獨特之處,這樣就能消解交友APP的壞處。如此立體了解交友APP的危與機後,你可以判斷你是否適合用交友APP找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