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雋寧(特約研究員)
匈牙利學者Ágnes Zsila及Zsolt Demetrovics就BL文化進行研究文獻回顧,檢視了近二十年的研究,疏理BL現象。
產生獨特愛好群體的BL文化
Boys’ Love(BL)發源於日本,是以兩男戀愛為主要題材的故事,載體以動漫為主。除了原創的故事,喜歡BL的群體也會以其他已有的動漫文本中的世界和角色,重新創作出屬於他們的BL故事。這些故事吸引的讀者,大多數是年輕的女性。
BL流行,雖然以同性戀為題材,但是不像一般的美國同性戀文本,因為以同性戀為對象的媒體,似乎不會產生相類似的愛好群體。BL愛好群體多年來比較低調,不想觸碰版權的問題。不過在二千年後,網絡流通使不同地方的愛好者能夠匯聚,而文化亦在西方更廣為流傳。
BL就是禁忌戀與特定題材的不同組合
學者描述了BL作品的一般特性。它是由傳統中禁忌的戀愛關係,再加上特定題材,由此組合而成,並透過男男關係來演繹男女愛情。
在大部份的作品中,BL故事講述一見鍾情,然後就是遇上困難,常見的是:
- 性傾向疑惑
- 與家人朋友出櫃
- 過往的負面經驗
學者明言,在BL故事中常提及心理創傷的情節。對讀者而言是有特別用意的。容後再談。
BL的性別觀與愛情觀
故事的映像設計反映了BL獨特的審美觀及理想。主角經常是美少年,初期的BL設定了男男情侶間的攻、受屬性。攻是主導和較男性化的。受比較被動,與女性相似的角色,能讓女讀者代入其中。
在2007至2013年期間,不同人提出理論,解釋BL題材的特定題材帶有各種關於愛情的喻意。在此嘗試不走入爭議的說法,作出一點歸納:
- 強暴情節反映主角濃情蜜意的泛濫
- 即使參與了同性行為,主角都保有異性戀身份
- 攻、受角色往往是由外表而分的
- 激起強烈的情感
- 描述永垂不朽的愛
- 描述一對一的忠貞

Photo by Sora Sagano on Unsplash
強暴怎樣成為愛的流露
BL專家溝口彰子提到,受方主角在情節中,會承受攻方或第三者的強暴。雖然強暴是嚴重的社會罪行,但是在BL的情節中這「禁忌」獲得正面的重塑。
怎樣重塑?
「我一直隱藏我愛意,直到愛意太強,一發不能收拾」,用美型和積極的方式來呈現強暴事件,最終受方由抗拒轉為接受,並且雙方因為愛而得到滿足。這種愛經常被描繪成具有幾種特質,反映著人對愛情的理想:
- 深厚
- 坦誠
- 無條件的心靈支持
兩位主角經驗這種愛後,就會再一起跨越前述的困難設定。
學者推測這種敘事使到讀者能在可控和美好的情況下,重溫自己的創傷,找到出路。
BL描繪的是女性的幻想而不是同性戀的真實
BL為讀者帶來一種優越和脫俗的感覺,是超越社會規範、性別建構、經濟分層和社會期望。而且那些在情節裡的男主角往往被設定為異性戀者。主角相遇只是意外和偶然,即使男男雙戀後,在故事世界中他們仍然不會被視為同性戀者。
可以這樣說,BL世界的男主角,並非實際生活中的男同志,反而是集女性想像之大成。

Photo by Tianshu Liu on Unsplash
腐女與腐眼
BL的狂熱愛好群體,以「腐女」為身份。
腐女群體是以異性戀女性為主嗎?按學者的資料搜集,四個歐美地方的調查顯示,腐女群體中異性戀者整體不到六成。換言之,讀者為非異性戀者的人數比例,相比一般人口更高。
「腐女」一字亦都指向她們的由性驅動(sexually-driven)的閱讀行為。腐女會把日常生活的溝通符號,想像為同性愛的互動,這種機制稱為「腐眼(rotten filter)」。
這種機制讓想像和現實交纏。腐女對於一面形容這機制是變態,異於常人,卻又享受其中,並引以為傲。
把玩性別角色和經驗性慾為重要元素
研究者Galbraith認為BL文化中的「萌」的概念,是愛好者創作和分享的重要動機。
萌是讀者對故事角色的強烈喜歡和吸引的反應。BL文本會刻意創作具有萌元素的場景、對話和互動。而在日常生活中,腐女會著眼於男人之間的普通的互動,想像為越界而親密的「萌」互動,不論是非指涉性的說話或各種身體語言。
除了觀察別人,腐女群體亦會把玩角色扮演,以自己偏好的角色和類別,模仿同性愛的互動。她們甚至會登廣告,尋找願意玩某種角色扮演的伙伴。溝口稱,這是「虛擬女同性戀者」為了演繹出男同性情慾想像而進行性的角色扮演。

Photo by TOKYOLUV on Unsplash
投入BL世界的十個動機
加州一名傳理學家兼BL愛好者進行研究,歸納出十個愛好者的創作和閱讀動機:
1.想要不分性別和性別期望的「純」愛
2.基於支持同性戀,或說是支持禁忌越界戀的取態
3.建立自我身份,更認識自己、情感反應、性慾望
4.使人動容的戲劇性
5.討厭標準的戀愛格式和處女概念,不滿足於既定和有系統的故事結構
6.符合女性的戀愛和情慾口味
7.情節不真實,幫助讀者逃避現實
8.賞析畫面的藝術和美學
9.從故事獲得娛樂和放鬆
10.獲得性刺激
BL的理論認為BL的出現是回應父權社會,反映愛好者對傳統性別角色和期望的不滿。BL的角色讓讀者代入,反映了他們理想中的自我和權力平等的世界(雙方都是男性),並藉以逃出那個不切合他們期望的性別系統。
在BL的故事裡,戲劇性的題材例如童年創傷陰影、性別身份相關的問題,都反映著女性的掙扎。
學者認為不論在歐洲還是在日本的女性,都被社會期望要壓抑性慾。BL能讓女性在安全感和幻想中經歷性慾。安全感是指由女性主導的群體,並且隱密性強,又不會因為性慾而限制和羞辱對方。
學者以精神分析的方式解釋了為何BL以男性為主角。當女性讀者將精神投放在男性角色身上,能讓自己的性慾望與女性身份解離(dissociate),迴避了因社會期望女性不能觸碰性慾所構成的張力。
若果BL真的與讀者的心理掙扎和過去創傷產生許多共鳴,這也難怪腐女社群產生隱密安全而又互相支援的現象。學者提到腐女群體會建立友誼、互相幫助,鼓勵人自我省察。當大家都認同彼此的「變態」時,孤獨感或會隨之減少。
腐女辯論:BL有利人接納同性戀嗎?
在1990年代,男同志佐藤雅樹抗議BL文化對男同性戀者的描述不真實,導致更多歧視,衍生出腐女辯論(Yaoi ronso)。
BL愛好者認為,BL文化本身是異性戀世界接觸同性戀的橋樑;有人力證自己就 是在閱讀BL後才決定成為女同志。
只是佐藤認為BL只供女性私下娛樂,令性小眾成為女性凝視和物化的對象,不單沒有提升人對性小眾的接納,反而因為美男子虛假美好的形象,使社會更抗拒真實和「不完美」的男同性戀者。
本文只輕輕帶過爭論,在此不贅,其他批評亦包括了「正太控」會否鼓吹孿童等。
短結
BL現象涉及了傳播文本、BL群體文化以及其心理層面(動機和心理影響)。現有的文獻主要集中在前兩者,後者則相當稀有。到底BL怎樣在心理層面影響閱讀的人,各種線索有待發掘。
參考文獻:
Zsila, Á., & Demetrovics, Z. (2017). The boys’ love phenomenon: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Popular Romance Studies, 6.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