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多年來,香港政府推廣「安全性行為」,用以預防性病及愛滋病。衛生署愛滋病服務組主理的紅絲帶中心指出:「安全性行為指在性行為過程中避免接觸別人的陰道分泌、精液或血液等」,[1] 而「實驗研究發現,病毒(包括愛滋病病毒)不會穿過完整無損的安全套,即使安全套被拉長或受壓,也能阻隔病毒」,[2] 這些描述,給予人們的感覺是使用安全套,便能夠有效保護使用者進行安全的性行為。事實是否如此?
毫無疑問,安全套有一定效用,若干程度上可以預防意外懷孕及感染性病等情況出現,然而,意外懷孕及感染性病皆是生死攸關之大事,理應要求的安全程度是100%才算合格,否則難以稱之為「安全」。情況就如我們對食物安全的重視,假如僅有90%的安全程度,大抵上我們不會稱它們為「安全食品」。
本文將從四個方面指出:安全套並不保障百分之百安全,即使正確使用安全套,仍然不可能達至真正的安全性行為。
首先,安全套存在本身限制。安全套並非百分百安全才出廠,它有生產缺陷率。[3] 在美國,生產商合格品質標準只是必須99.6%沒有滲漏,英國是97%,德國則是96.5%,而即使出廠百分百安全,運送過程或儲存時間也可導致損壞。再者,安全套有機會物質老化,據一項研究顯示,新製安全套破損率是3.6%,製成多年的破損率則增至18.6%。即使不計破損率,天然橡膠(乳膠)固有及自然產生的裂縫直徑,約為5至70微米(micron)。
第二,除了安全套存在本身限制外,在使用過程期間,也會出現各種問題,有些可以處理,但有些卻是無法解決。舉例而言,使用者須要正確遵從十至十六個的安全使用步驟,而不適當使用油性潤滑劑可損壞安全套,這些或許帶來使用者一些不便,但情況還是可以處理。可是,在性行為過程中,即使正確地使用安全套,但身體分泌物,仍然有機會滲出安全套;另一方面,在進行性行為過程中,身體的接觸磨擦,有機會導致安全套破損,出現小孔裂縫;這些情況,卻似乎是無法解決的問題。
第三,精子和性病病毒的真實情況,也顯示安全套的限制。安全套不能預防透過皮膚接觸傳染的疾病,例如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及單純疱疹病毒(HSV)等感染整個性器官的疾病;再者,如上文所說,天然橡膠(乳膠)固有及自然產生的裂縫直徑約為5至70微米(micron),人類精子頭部的直徑平均約為3微米,體積約為45立方微米;愛滋病毒直徑約為0.13微米,體積約為0.0022立方微米,這是說,即使完整無損的安全套可有效阻擋精子,但愛滋病毒比它小20,500倍,仍然可輕易穿過乳膠裂縫。參考美國出版的《避孕科技》一書,安全套使用者有效率只是85%,即一名女性的性伴侶每次使用安全套,她在一年內有15%機會懷孕。避孕效用僅是如此,安全套更難以完全隔絕愛滋病毒,保障使用者的安全。
第四,香港的一些統計數字,也說明安全套的限制。自1988年起,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多次測試市面出售的安全套。2013年消費者委員對市面出售的9個牌子共43款男性佩戴的安全套進行測試,38款是橡膠安全套及5款是合成物料聚氨酯(polyurethane,簡稱PU),每個型號測試315個樣本。測試結果顯示:當中有10款橡膠安全套及2款PU安全套有樣本漏水;在38款橡膠安全套中,26款有樣本在較低的容量或壓力下破裂。[4] 這個測試的結果,明確顯示,安全套並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安全。香港政府十多來年提倡安全性行為,試圖阻止愛滋病的感染,可是愛滋病感染數字卻一直上升,由1999年的213宗,升至2014年的651宗,升幅為三倍!
意外懷孕及感染性病是生死攸關之大事,綜合以上四點,顯示安全套根本不能保障百分之百安全,所謂安全性行為之說法,值得商榷,社會各界宜重新檢視安全性行為之政策措施。
註釋:
[1] http://www.rrc.gov.hk/safer_sex/chinese/b_why.htm.
[2] http://www.rrc.gov.hk/safer_sex/chinese/e_condoms.htm.
[3] 本文引用資料,主要參考高魯斯博士(Brian Clowes)著,《「致命」安全套──從科學角度揭露避孕套與安全性行為的真面目》。香港: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2008。
[4] 〈安全套測出漏水〉,《選擇月刊》,442期(2013.08),頁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