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想和檢舉者變成朋友的那件事——我對兩次 Instagram停權事件的看法:檢舉者原是出於熱心  釐清誤會後或能成為朋友

(文:梁海欣)
香港性文化學會的Instagram帳號(hkscs)一年內遭兩次停權,真實原因不明[1],但我們可作合理的推測。第一次發生在八月時,我們發了內容為康貴華醫生(康醫)最新文章的帖文,回應「拗直」同性戀者的指控,標題為〈為什麼我不為LGBTQ提供矯正或迴轉治療 (Reparative or Conversion Therapy )?〉[2]。第二次發生在十一月中,我們發了內容是一名90後的基督教教育工作者欣梅爾(筆名)的個人分享,標題為〈我一直以為新造的人協會拗直同性戀者 直到傾談過後才發現誤會大了〉[3],他分享到他由原本討厭新造的人協會(協會),到後來改觀、轉為欣賞協會工作的經過。兩篇文章內容溫和、沒有攻擊任何人、也沒有支持「拗直」,但竟然遭到如此激烈的反對——他們不只是刪除某個帖文,而是要整個帳號停權。很可能這是有組織性的行動——有人在背後策劃,要刪去網上一切支持康醫及協會的內容,難怪年青人難以接觸到這方面的資訊,多年來對康醫及協會的誤會只見有增無減。

#檢舉者為何如此激動?他們原是出於熱心!

檢舉者為何如此激動?當我嘗試代入檢舉者的處境,我就想像到他們很可能是一群深愛著同性戀者的熱心人,因為非常緊張要保護同性戀者,他們不容許有任何可能會傷害同性戀者的事發生,因此在認定康醫和協會是「壞人」、是「敵人」之後,便武裝起來要對抗,永不罷休。即使康醫和協會已多次澄清,他們沒有「拗直」同性戀者,連旁觀者也這樣說,但他們仍充耳不聞,因為他們早已立定決心,要趕走所有同性戀者的「敵人」。

#釐清誤會後或能成為朋友呢

由這個角度看,其實檢舉者、康醫、協會和我們都是同一陣線的人——都是深愛著同性戀者,願意關懷、陪伴、同行的人。這樣看來,我們懷著同一目標而努力,在釐清誤會後,或能成為朋友呢!友人欣梅爾的反思,令我深受感動,原來人和人之間並不一定永遠站在對立面,只要願意聆聽、交流、溝通、反思,曾經的敵人,是可以成為朋友的。

又被停權,但怎會懼怕?

(文:鄭安然)
香港性文化學會Instagram 帳戶今年內曾被兩次停權,每次的POST都是關於一間與性小眾同行的基督教機構,我們曾刊登他們負責人的分享,他澄清一些社會對他們的誤解甚至抹黑(例如被攻擊為拗直),然後那次就被「停權」,上訴後兩日才恢復。

今次(16/11/2023)是一位90後教育工作者聯絡我們投稿,希望把自己的心路歷程分享,題目是「我一直以為新造的人協會拗直同性戀者 直到傾談過後才發現誤會大了」但強調要用筆名,他也知道世途險惡,最後證明他是正確的。這文章很受歡迎,很多人分享,然而最後難逃我們整個機構帳戶被「停權」的命運。親身感受到「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哥林多前書 12:26 )

我一直以為新造的人協會拗直同性戀者 直到傾談過後才發現誤會大了

我一直以為新造的人協會拗直同性戀者 直到傾談過後才發現誤會大了
作者:欣梅爾(90後基督教教育工作者)

偶爾一個機會,我認識了新造的人協會(下稱協會)的會長陳家良牧師,才發現我一直誤會了協會的工作。

#起初不喜歡新造的人協會

原本我對協會沒有太大好感,只是為了做功課,才逼於無奈要接觸他們。受主流媒體影響,我一度以為協會專門拗直同性戀者,並對於他們不斷守衛自身想「校正」同性戀者的做法感到失望。為何要強人所難呢?

但在交談過後,發現協會的工作與我的想像有很大分別。

#原來他們為同性戀者提供「第三條路」

這次有機會聆聽陳牧師的分享,了解到他們的初衷是希望在文化中捍衛小眾者的聲音,包括提供「第三條路」,即在繼續同性戀生活(第一條路)與變成異性戀者(第二條路)以外,提出有第三種生活方式:不選擇同性戀生活,亦不聚焦於性傾向的改變,選擇與同性性吸引共存,可以選擇單身或與異性發展關係。

【性文化通訊第四十三期:「拗直」疑雲】給離開Gay圈的自己人一點尊重:D先生連環不幸事件

多年前的一天,我坐電梯回公司,聽到幾位白領男女在談論一單「孿拗直」的新聞。男士吹噓他跟同性戀者的接觸經歷,女士哈哈大笑說若他是 Gay 會很支持他出櫃,不用「孿拗直」自己。男士回應覺得「好奇怪」,這世界竟有 Gay 卻要變回異性戀?「孿拗直」那些輔導員又是什麼人,做這樣缺德的事?

【性文化通訊第四十三期:「拗直」疑雲】為什麼我不為LGBTQ提供矯正或迴轉治療 (Reparative or Conversion Therapy )?

(文:康貴華醫生) 2023年7月

作為一位精神科專科醫生,過去三十多年,不少LGBTQ族群(即Lesbian女同性戀者、 Gay 男同性戀者、Bisexual 雙性戀者、Transgender 跨性別者、Question疑惑者/Queer酷兒)曾尋求我的幫助,大多數都是接納自己的同性戀傾向或跨性別認同,並沒有改變性傾向或跨性別認同的需要。他們之所以選擇前來求助,主要是因為各種情緒和精神方面的困擾。不過,其中也有小部份的LGBTQ,無法接納自己的同性戀傾向或跨性別認同,他/她們很多沒法從「認同同性戀(gay-affirmative)」 和「認同跨性別(gender-affirmative)」 的主流輔導模式中得到所須的幫助。他/她們經常被鼓勵接納自己的同性戀傾向或跨性別認同,並被告知這些傾向都是與生俱來且不能改變的。

【性文化通訊第四十三期:「拗直」疑雲】讓「多元」成為多元 性小眾自主自決權應受尊重 學會對傳媒報導「拗直」一說之聲明

今年年初,真光社發表「性向試改研究報告」,指任何以消除/減輕同性性吸引為目標,並促使個人重獲/加強異性性吸引的嘗試(他們稱之為「拗直」)均有害無益,更建議政府盡快立法禁止本地任何機構舉辦「拗直治療」課程。他們希望推動社會全面採用「LGBT+ 肯定」 (LGBT+ affirmative practices)的方向來輔導掙扎中的性小眾,並禁絕一切其他方式。多個傳媒及網媒做了相關報導,包括香港01、東方日報、獨立媒體、Hong Kong Free Press、明報、港台、Podcast頻道「齋傾唔做」等等。除宣傳該份報告的結果外,亦邀請部分自稱接受過「拗直治療」的人分享個人經歷。一些報導中更開名批評「新造的人協會」為同性戀者提供「拗直治療」。

IFTCC 對於「更正治療」和治療選擇的國際宣言

IFTCC全名為“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therapeutic and counselling choice”(國際治療和輔導選擇聯合會),為幫助受性傾向困擾的人士存在,他們眼見尋求改變的性小眾常受打壓,望幫助他們奪回選擇的權利。性小眾不一定要跟隨同志運動的方向而行,他們可以有另類的出路。

近年,IFTCC發起了國際宣言,反對禁制「更正治療」,維護性小眾有多種治療選擇。現時仍然開於予公眾人士簽署。

宣言簡易版的英文原文:
https://iftcc.org/the-declaration/

以下為宣言簡易版的中文翻譯:

觀看同運紀錄片《反同運動的前世今生》(Pray Away)有感:總要做自主的決定  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文:梁海欣)

《反同運動的前世今生》(Pray Away)是一部支持同志運動、兼諷基督教的Netflix紀錄片,於2021年出品,內容講述國際走出埃及(Exdous International)的開始(70年代)與結束(2013年),矛頭直指更正治療(conversion therapy),諷刺用「禱告」這種方法來嘗試改變同性戀者的性傾向(pray the gay away),最終都是徒勞無功、自欺欺人,甚至對求助者造成傷害。然而,若觀眾有細心觀看影片的內容,便會發現問題並非出自更正治療,而是各受傷的人物的內心世界。看片後會更加明白:「總要做自主的決定,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一、不自主的由來:我是廣告人物、我是眾人的典範、我必須很完美
二、自主的體現:我清楚自己的選擇、我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我是教會的一分子
三、如何看「更正治療」?

拗直不是重點?基督徒袁幼軒談聖潔性戀:神沒有呼召我成為異性戀者

(文:梁海欣)

近日有媒體討論「拗直」的問題,指「拗直」有害,但其包括的範圍不尋常地廣闊,即使是自願探索生命不同可能性的輔導,都被打為「拗直」,簡單來說,他們認為任何不是鼓勵同性戀者繼續同性戀行為的行徑都算為「拗直」,表面上是批評「拗直」,但實質上是同志運動在向大眾貫輸「同性戀沒有問題」的思想。此外,有文章的受訪者不認同後同性戀者(離開同性戀生活的人)的選擇,認為他們保持單身,便是沒有真正愛過一個人,浪費人生。究竟同性戀者除了與同性戀愛之外,是否就沒有其他選擇呢?

袁幼軒是一個有同性戀經歷的人。他首先發現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及後才接觸基督教。他由聖經裡知道同性戀是罪,但又無法成為異性戀者,令他十分懊惱。這或者是許多同性戀基督徒的疑惑。後來他發現,我們不需要視同性戀者為自己的身份,神的兒女才是我們尊貴的身份。同性戀者不需要成為異性戀者,但要追求聖潔,遠離同性性行為,因為神是聖潔的。袁幼軒提出聖潔性戀(Holy sexuality),指神一方面要求已婚者要忠於配偶,另一方面則要求單身者持守貞潔。在世人眼中或許是不可思議,但在神眼中卻是豐盛人生之道。

一、拗直不是重點?聖潔性戀:神沒有呼召我成為異性戀者
二、單身不是問題。談談魯益師四種愛,還有你不會說耶穌、保羅、艾偉德宣教士、德蘭修女、斯托得牧師沒有真正愛過一個人!
三、人可以作出自主的選擇,不用受性慾所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