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腦】網民:抖音一響,父母白養!從大腦科學看抖音用戶的荒誕行為

正所謂「抖音一響,父母白養」,在連登討論區中每逢有關於抖音的新聞,必然有用戶留下這一句,似乎抖音如何改變使用者的行為,以及其用戶社群如何反智,早已深入民心。

誠然,有關抖音用戶的荒誕行為幾乎每隔幾日就會登上新聞,例如知名的日本壽司郎事件、半年奪4命的「跳船challenge」等。很多人隔岸觀火,當成娛樂新聞;然而,也有人認真審視抖音的本質,拆解這類反智現象背後的科學解釋。

「抖音腦」,就是這類研究和討論的關鍵詞。當我們認真查看,便會發現上述的新聞非但不娛樂,更是恐怖萬分……

新近研究:短視頻可引致成癮

早在2019 年,Nature Communication已發表了一項研究,表明人們在社交媒體上消費內容的速度太快,似乎令「整體注意力跨度」縮小;對此《科學時報》評論道,這研究「表明該應用程序確實影響了人們的大腦」。

而近日,貴州財經大學與西密西根大學則發表了另一研究,指出TikTok、IG和YouTube的短影片以「短暫刺激」吸引用戶,可導致觀看者成癮。

有見及此,《華爾街日報》家庭與科技專欄作家Julie Jargon走訪了多個腦神經學家和兒科專家,試圖探究「抖音腦」背後的成因。

抖音腦:只活在15秒的世界內

(Reading & Literacy Discovery Center)主任赫頓(John Hutton)指出,短影頻平台其實是一個「多巴胺機器」。

所謂多巴胺,是指大腦在期待獎勵時會釋放的一種神經物質。賭博、看見新餐廳、被陌生的漂亮女孩搭訕,都是典型會產新大量多巴胺的情況。「泌多巴胺的大量分泌會增強人們對事務的渴望」,會令你更想賭博、更想吃美味的食物、更想啪藥、更想看抖音影片。不論代價是甚麼……

這種追求獎勵的反應,本身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機制(如果看見食物和金錢都不去追隨,人類早就滅絕了);但卻被賭場和科技公司利用。瀏覽短影片,就像在賭場拉著免費,沒有代價的角子老虎機:你滑動螢幕,看到讓你爆笑的東西,好比中了Jackpot,你的大腦會分泌多巴胺,從而令你想贏/看更多。沒人會在贏錢時,想離開賭場,你於是再滑動螢幕,希望再中一次Jackpot。出現的是你不喜歡的東西?不緊要,再滑動一次……直止再看到讓你高興的東西。

「這個重複的循環,最終會讓大腦渴望從更短的內容獲得獎勵,用戶就會出現成癮」神經心理學家哈斐茲(Sanam Hafeez)這樣表示。

一名家長指出,自己14歲的兒子起初是透過YouTube看遊戲攻略,但後來卻迷上了YouTube Shorts影片,到了極度沉迷的程度,甚至連沒戴耳機時也無法立刻聽到父母的說話聲。

台灣的教育KOL,楊楊英文也分享他的見聞,說「很多影音上癮學生身上觀察到,他們已經上癮到聽不懂文字。真的就是聽不懂他的母語的狀況。」更說「日常生活他們都沒有問題,但是需要長邏輯思維的組織、句子。你馬上會看到學生眼神呆掉」,然後「書看不下去」、「覺得煩悶」、「等到月考、大考近了,他們就會很焦慮擔心來不急。問說怎麼樣會有分數。」

這些表徵,和患有賭癮和毒癮的人何其相似?他們的大腦都被多巴胺獎勵迴路綁架了。

短視頻與「弱智」的關聯

與觀看短視頻相反,當我們需要做一些「高階」活動,例如閱讀、寫作、規劃時,我們要啟動一種叫「定向注意力」(directed attention)的機制。這種機制處於前額皮層(prefrontal cortex),是大腦中負責決策和控制衝動的部位。

它令我們抑制分心、保持注意力並適當轉移注意力,也令制定計畫和排列優先順序,是更高層次的技能。一般來說,孩子們通常很難完全發揮,因為前額皮層要到25歲才會發育完成。

長期沐浴在TikTok等短頻環境,孩子根本沒有「專注」的機會和需要,「定向注意力」的機制因而也難以得到發展和訓練。

一方面,患上「抖音腦」的人只能在高度刺激、未知和快速變化的場景中才能滿足;另一方面,他們計畫和排列優先順序的能力卻沒有充分發展。如此一來,觀看短視頻的社群中充斥著會做各種反智「challenge」的人便不難理解了。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