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學生BL上腦看男教師為CP?談談性化如何損害純友誼

梁海欣(項目幹事)

在Instagram school.secrets (校園秘密)裡,有一個帖文懷疑是女中學生的投稿,內容關於她對於學校新來的兩位男教師之間有情侶關係的幻想,網民大多勸她別太多幻想,快回到現實。

為何女學生會有這種幻想?她只是特殊情況嗎?

在帖文的圖片裡也有提到「腐女」,也即是BL(Boy’s Love, 男男戀)著作的愛好者。她們鍾情於言情小說中的男男戀,因而對於現實世界中男人和男人之間較親密的舉動產生暇想也不足為怪。原本單純友誼之間的互動,被看為很曖味、有戀愛的味道、甚至是有性暗示的意味,這情況可稱為「性化」(sexualization)。

如欲了解更多BL和腐女,可參閱:https://blog.scs.org.hk/?s=BL 

本文將引用美國一位文化及政治評論員麥卡利斯特(D. C. McAllister)的文章《如何停止性化一切》(”How To Stop Sexualizing Everything”),談談性化如何損害純友誼。

一)友誼(phileo)與慾愛(eros)之混淆:還記得路易斯的四種愛嗎?
二)有強烈情感可以是友誼,不一定是同性戀
三)多人婚姻也是今日人們失落純友誼的例子

一)友誼(phileo)與慾愛(eros)之混淆:還記得路易斯的四種愛嗎?

麥卡利斯特提到,美國有一個字”bromance”,她討厭這個字,甚至到達想它消失的地步。混合著brother(兄弟)和romance(浪漫),”bromance”大概是在形容兄弟間那種超出了純友誼、沾上了愛情浪漫的感情(romanticized)。她提到,雖然這個字想與「同性戀」分隔開,但這情況所形容的,還是放了在愛情浪漫的語境裡,破壞著純正的友誼。

還記得路易斯(C.S. Lewis)的四種愛(“The Four Loves”)嗎?
–       storge,親愛之情/ 親情(affection)
–       philia/phileo,朋友之愛/ 友情(friendship)
–       eros,戀人之愛/ 愛情(sexual or romantic love)
–       agape,無私的愛/ 大愛(selfless love)

朋友之愛是理性的、自由選擇的,是向與自己有相似興趣和熱情的人投放的愛。它不是基於血緣的連繫(親情),也不是由情慾之愛所驅使的(愛情)。它是出於人們的自由選擇,與有共同興趣的人建立關係和深厚的愛。這是充滿力量的,豐富著人的生命,以及是穩定社會的基石。

麥卡利斯特認為,友情在今日的文化中受損了(corrupted)。人們把友誼(phileo)與慾愛(eros)混淆,友誼的地位被慾愛所侵佔。性革命使到許多東西都與「性」扯上關係,而且性化(sexualization)的問題在過去幾十年來,愈趨嚴重。在麥卡利斯特所身處的社會,不論是潔白牙齒、地面清潔劑、手機、洋娃娃、食物、飲品、化妝品,甚至香口膠,這些廣告全都與「性」扯上了關係。那些普通又與「性」完全沒關的東西,都要連上「性」,所有東西都是「性」。

香港的情況也許未有那麼嚴重,但如果年青人不正視色情的問題(例如在色情的世界,任何關係的人都可以搭上)、沉迷BL世界的問題(例如在文首提到的情況)等等,性化的問題很可能會步西方的後塵,日益嚴重。

二)有強烈情感可以是友誼,不一定是同性戀

麥卡利斯特說了一個關於史蒂夫和保羅(Steve and Paul)的故事,以闡述她的觀點。例如史蒂夫和保羅之間有強烈的連繫和共同興趣,但礙於不懂表達友誼的情感*,他們雖然很想表達感受,但感到很不自然。麥卡利斯特認為,如果他們活在以前的年代,有更多單性別、只限男性的空間,他們便可以自然地表達自己。但現代文化裡有較多兩性間的互動(flui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exes),而欠缺「只限男性」(”man-only space” )的空間*,這會令他們較難表達與同性間的情感。

*麥卡利斯特認為是因為受含蓄的清教主義(Puritanism)影響,但東方人應是受另一些傳統影響,例如華人文化也是不善於情感表達、較為含蓄的。

 

*提到「只限男性」(”man-only space” )的空間,想起了教會的弟兄組,弟兄們可以在單性別的空間裡暢所欲言,也建立著深入的純友誼關係。

受著性化的影響,當他們想表達情感時,那表達又好似有性的意味。結果,兩位男士不想被看為同性戀(因為他們不是同性戀,不一定是因為他們看同性戀是對或錯),因而疏遠對方。他們不是想與對方有性關係,他們只是與對方有強烈的情感。史蒂夫:「當我與保羅一起時,我很雀躍。和他聊天時,他總是能啟發我。我受他的智慧和洞見所吸引。與他對話後,我覺得很有活力。這些情感如此強烈,一定是有性在當中了。我一定是同性戀了。」保羅也有相同感受。但其實他們完全不是同性戀人,他們不想與對方有性關係。他們只是兩個與彼此有深厚感情,並想與對方分享共同興趣的男人。

這個情境若發生在年青人之間,或會引來很大的困惑,尤其是流行文化令人容易聯想起同性戀關係。教導孩子什麼是友誼、如何建立健康的友情是相當重要的。

回到文首Instagram提到的故事,兩位男教師究竟做了什麼,令女學生誤會呢?就只是在學校活動裡一起拍照、聊天、交流教學心得、吃午餐、放工等等。這些都是很普通、同事之間的交流相處。而且如果年齡相近,加上是同期加入的新老師,可以比較投契也不足為奇。那問題就應該是出在女學生身上了。

女學生因為他們身高相若、一起拍照時這個組合很好看,便覺得他們有「CP感」(couple, 情侶配對),於是開始留意他們,搜集他們「戀愛的痕跡」。這情況可能就是把純正友誼性化或是浪漫化的例子。

幸好網民大多清醒,多為勸告樓主別太多幻想,或是幻想就好,不要作出什麼行動,不然便尷尬了。但假如愈來愈多人像樓主一樣「腐女心爆發」,將一些普通舉動看為是愛情、同性戀,會否對當時人造成影響呢?

史蒂夫和保羅因不理解友情的深度,又不懂表達友誼,以致產生同性戀的疑惑,因而疏遠彼此,這是非常可悲的情況呢。麥卡利斯特指出,愈多友誼被誤會或忽略,便會有愈多人界定自己是同性戀或雙性戀。愈多情境被看為是與性有關,以及愈多孩子在學懂建立健康友誼前接觸到性,他們便很難區分健康、沒有性的感覺和有性的感覺。

對於蓋洛普調查發現,愈來愈多年青人自稱是同性戀,麥卡利斯特不認為是更多人願意出櫃而已,而是因為年青人受著性化的文化及社會接納同性戀生活方式有關。

三)多人婚姻也是今日人們失落純友誼的例子

最後,麥卡利斯特提到多人婚姻(polyamory)作為純友誼失落的結果。有一名參與多人婚姻的人說:「除了我老公,我需要更多!」麥卡利斯特認為,人們不是需要多人婚姻,而是需要友誼。某程度上,那人說她不只需要她的丈夫,這話是對的,因為她還需要其他堅固的友誼。如果「戀愛大過天」,世界只剩下配偶,那當然無法令人得到滿足,人是需要朋友的,就是那些真實、有愛、沒有性的關係。如果要用「性」才能換取那些本來屬於友情範圍的關係,難怪今日純友誼失落,出現慾愛殺掉了友情(Eros will have slain phileo)的情況。

麥卡利斯特認為,我們需要重建友誼,將不必要的性意味除去,學習向朋友表達情感。那回報是穩定的、完整的、帶來深厚滿足感的友誼親密關係。世界充滿著各個不同類型、很棒的人。與慾愛關係不同,友情的美麗是我們可以有很多朋友而沒有嫉妒與猜疑。

「友誼是在一個人向另一個人說:
『什麼?你也是?我以為只有我是這樣… 』的一刻誕生的」
— C.S.路易斯

總結

麥卡利斯特的文章很具啟發性,讓我們看見性化和浪漫化如何損害友誼,並提醒我們重建親密友誼和學懂表達情感的重要性。當人不需要再用「性」作為手段來獲取愛,深厚的純友誼才能建立。「好兄弟」、「好姊妹」,今日的人有著力建立嗎?還是將全副心思投放在愛情上了?既說友誼是理性的自由選擇,這亦考驗著人們對友情的重視和承諾。

參考:
Instagram school.secrets:學校新黎咗幾個年輕男老師 開始幻想佢地係情侶
https://www.instagram.com/p/Cd97kPGJTsb/

How To Stop Sexualizing Everything
https://thefederalist.com/2015/12/28/how-to-stop-sexualizing-everything/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