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欣(項目幹事)
LGBT意識形態在美國持續蔓延,2015年美國最高法院的裁決使全國「同性婚姻」制度化。在五年後,即2020年的一項調查發現,自認是LGBT的人口百分比顯著上升,尤其是年青一代——估算全國六分一Z世代青年成人(18至23歲)是LGBT*。為什麼呢?調查報告沒有提及。坊間有兩個可能解釋:(一)在這種社會風氣下更多人願意「出櫃」(承認論);(二)這種文化影響下更多人對自己是否異性戀者及順性別者產生疑惑(疑惑論)。
*L:Lesbian 女同性戀者
G:Gay 男同性戀者
B:Bisexual 雙性戀者
T:Transgender 跨性別者
美國自認是LGBT人口百分比創新高
今年年初,蓋洛普公司(Gallup, Inc.)發表的調查數據顯示:愈來愈多美國人自認是LGBT,尤其是年青人。2020年的調查估算有5.6%美國人是LGBT,相比2017年的4.5%上升超過一個百分點。按年齡層看,估算全國六分一Z世代青年成人(1997至2002年出生,即受訪時18至23歲)是LGBT。
而且2020年的數據只是收集了Z世代中最年長的一群,即18-23歲。蓋洛普公司資深編輯傑夫(Jeff Jones)指:「當Z世代長大成人,我們可能會看見一個更高的數字。」
為什麼會有這個情況呢?調查報告沒有提及。本文嘗試以「承認論」及「疑惑論」兩種進路來猜測LGBT人口上升的原因。
承認論
對於統計數字上升,有人認為是因為社會對於LGBT的接納度愈來愈高,以致更多人願意「出櫃」,能自我認同及容易向他人承認自己是LGBT。
調查數據顯示,按世代分開來看時,會發現Z世代孩子報稱是LGBT的百分比(15.9%,即約六分一)明顯比其他世代的人較高。
假設社會文化風氣沒有影響人的性傾向,每個世代的LGBT人口百分比相若的話,即這數字就暗示了其他年齡層中有一批受訪者(尤其是中年人及老年人)雖然有LGBT的狀況,卻報稱自己是異性戀者。為什麼呢?是故意隱瞞,還是另有內情?
關鍵在於雙性戀者?
以往的調查只是龍統地問「是」或「否」LGBT,並沒有提供細項選擇。今次的調查才有為LGBT受訪者提供更多細項:L、G、B、T或其他(可選多於一項)。因而發現雙性戀者是LGBT中「沉默的大多數」(The ‘silent majority’ of the LGBT community)。
在報稱是LGBT的成年人(5.6%)當中,超過一半(54.6%)自認是雙性戀者。(表二)若按年齡層看,在報稱是LGBT的Z世代青年(15.9%)中,雙性戀者的百分比高達72%,從而推算11.5% Z世代美國青年成人是雙性戀者。(表三)在報稱是LGBT的千禧青年(9.1%)中約一半人認是雙性戀者,從而推算5.1%美國千禧青年是雙性戀者。(表三)而其他年齡層則沒有這個明顯的差距,即雙性戀人數與其他細項人數差不多。
如果社會風氣對於L、G、B及T等等影響相若,理應所有類別的人口百分比都同步上升,但從數字上可見,雙性戀者的人數尤其突出。也即是說,如果假設各個世代的LGBT百分比相若,那麼在其他年齡層報稱是異性戀者的人當中,很可能有一批人是有雙性戀的狀況,但不標籤自己為雙性戀者。這算是說謊嗎?還是這種自我標籤的調查的限制?
身份標籤的限制一:異性戀者不等於沒有同性經驗
《衛報》(The Guardian)一篇報導中提到如果做調查時,將身份(受訪者報稱的性傾向)、吸引(能吸引受訪者的人)和行為(受訪者是否曾有同性經驗)分開調查,會得到很不同的結果。而同性性行為有不同程度之分,因此調查需要使用「同性經驗(same-sex experience)」一詞,來形容一些較為淺層的同性接觸(例如輕吻),這樣才能與有同性性伴侶(same-sex partner)的情況區別出來。
報導中提到許多有過同性接觸的人未必會把自己看為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當中提到美國一項調查發現,報稱為異性戀者的人中,10%女士和3%男士曾有過同性接觸。因此在公共衛生層面,寧願使用「與男人發生性行為的男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這長句,而不單單用「同性戀者(homosexual/ gay)」。
身份標籤的限制二:雙性戀者戀愛狀況,似異性戀者而非同性戀者
根據皮爾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分析,在有伴侶的雙性戀者中,大約90%是與異性結婚或拍拖。而蓋洛普公司的另一份調查亦有相似的發現,在已婚的雙性戀者中,超過90%結婚對象是異性;而同居中的雙性戀者中,超過80%同居對象是異性。但當將雙性戀者歸入LGBT一類時,佔大多數的雙性戀者(54.6%)將LGBT與異性結婚的數字拉高,甚至高於與同性結婚的數字:11.4% LGBT成人與異性結婚,比與同性結婚(9.6%)為多;同居也相彷,9.2%% LGBT成人與異性同居,比與同性同居(7.1%)為多。當將同性戀者與雙性戀者的數字分開比較,便能明顯地看出數字很大程度受雙性戀者影響。將「直」與「LGBT」對立來作比較,未能全面地了解當中的現況。
回到世代差異的問題,報導中沒有提到報稱自己是雙性戀者的人曾有多大程度的同性接觸,以致他們選擇報稱自己是雙性戀者,但筆者猜想原因可能在於受訪者如何看待自己的同性經驗,或深或淺——即是否看為構成身份的一部分。有同性經驗,年青人可能很快便標籤自己是雙性戀者,但其他世代的人未必把這經驗納入為身份一部分,而傾向標籤自己是異性戀者。
疑惑論
根據《華盛頓報》的報導,心理學家哈馬克(Phillip Hammack)認為LGBT數字上升是因為互聯網,資訊發達使年青人很容易便可以接觸到關於性、性別及同志團體等等的資訊。會否存在一種可能性,就是原本普普通通地生活的小孩,因為經常閱讀網上LGBT的資訊以及受社會文化的影響,而萌生對自身性別及性傾向的疑惑?在這種文化風氣下,當青少年遇上這方面的困惑時,會否較少能得到適當的指導,以學習如何接納、擁抱並按照原生性別生活?

賈斯珀 Jasper (圖片來自《華盛頓報》)
《華盛頓報》記載了兩位Z世代的LGBT年青人的故事,當中提到:「伴隨賈斯珀成長的,是社交網站Instagram 裡的同性戀梗圖以及YouTube上的跨性別網絡紅人。(Jasper grew up scrolling through gay memes on Instagram and following transgender influencers on YouTube.)」當馬里蘭州通過同性婚姻時,賈斯珀(Jasper Swartz)只有8歲。12歲時,賈發現自己受女孩子吸引。14歲時,賈公開自認是非二元性別者(non-binary)*,並請其他人使用代名詞「他們」。賈指,差不多所有身邊的朋友都「有點酷兒」(queer in some way)。
*自認是非二元性別者的意思即是認為自己非男亦非女,是屬於非二元性別的類別,這屬於LGBT裡的T(Transgender,跨性別)。而使用代名詞「他們」是為了避免二元性別的代名詞,即他(he)或她(she)。

珍尼 Jenny(圖片來自《華盛頓報》)
另一名年青人是18歲、自認是雙性戀者及性別流動者(gender-fluid)的珍尼(Jenny Granados-Villatoro),當她首次發現自己愛上了她的一個女性朋友後,她問自己:「為何我有這個感覺?受兩種性別吸引是正常的嗎?」並且開始閱讀有關雙性戀的資料。
兩位年青人的故事,均沒有提到他們有沒有得到成年人的適當指導,就是在孩童期或青春期時學習接納、擁抱並按照原生性別生活。LGBT的意識形態,鼓勵年青人自行探索自己的性傾向及性別身份,對原生性別身份極為忽略和輕視。在整個思考的過程中,他們從網上獲得大量資訊,並於很年幼的時候,便自行認定是LGBT。
文化促成的LGBT?
在歐美地區,曾有一批家長在網上討論區大表憂慮,指自己的孩子在兒童期並沒有性別焦躁的症狀表現,但在青春期時卻突然出現,甚至要求注射賀爾蒙或進行變性手術。因著觀察到這個現象,在2018年美國的利特曼博士(Dr Lisa Littman)特意訪問了二百多名這類家長,以了解情況。學者稱這個情況為「速發型性別焦躁」(Rapid-onset gender dysphoria, ROGD)。從當中一些個案裡可以看見,性別身份如何受到周圍文化及朋輩影響,「天生」或「不變」等說法並不能解釋這些情況。
如欲了解更多,請閱讀:
新研究:青少年突出現的性別焦躁潮——Rapid-onset Gender Dysphoria
https://blog.scs.org.hk/2018/08/28/新研究-青少年突出現的性別焦躁潮-rapid-onset-gender-dysphoria/
Parent reports of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perceived to show signs of a rapid onset of gender dysphoria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202330
拆掉客觀的男女觀念,真的好嗎?
而加拿大則曾發生新性別理論(教導學生沒有客觀的男或女)令幼童感困擾的事情,如欲了解更多,請閱讀:
https://blog.scs.org.hk/2020/03/12/新性別理論令女兒感混亂難過-加家長控校方-陳婉珊/
瑞典跨性別青少女診斷十年颷升15倍,懷疑與其在2011年起嘗試在學期教育推行「性別中立」(gender-neutral)教育有關。如欲了解更多,請閱讀:
https://blog.scs.org.hk/2020/03/03/瑞典跨性別青少女診斷十年颷升15倍-質疑鼓-陳婉珊/
總結
美國LGBT人口百分比上升,尤其是年青人,即是更多人將自己歸類為LGBT,其中雙性戀者的數字最為顯著。而有關雙性戀者的討論讓我們發現「直」與「LGBT」的對立式分類可能過分簡單,未能反映現況。此外,這種文化影響下可能促使更多兒童及青少年經歷性傾向或性別身份上的混亂,放任孩子,對其原生性別身份採取漠視的態度並非上策。
書目推介:《性別有自信 孩子更快樂》
「黃偉康博士發現,一個人對其天生性別的自信心與安全感,與父母在幼兒期的養育方式,實有莫大關係。性別自信不僅決定性別認同及傾向,也影響一生與同性∕異性之間的互動模式。」
https://www.logos.com.hk/bf/acms/content.asp?site=logosbf&op=show&type=product&code=9789861983103

圖片來自基道書樓網頁
參考資料:
Gallup, Inc. “LGBT Identification Rises to 5.6% in Latest U.S. Estimate”
https://news.gallup.com/poll/329708/lgbt-identification-rises-latest-estimate.aspx
1 in 6 Gen Z adults are LGBT. And this number could continue to grow.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dc-md-va/2021/02/24/gen-z-lgbt/
Is 10% of the population really gay?
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15/apr/05/10-per-cent-population-gay-alfred-kinsey-statistics
Pew Research Center. “Bisexual adults are far less likely than gay men and lesbians to be ‘out’ to the people in their lives”
https://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19/06/18/bisexual-adults-are-far-less-likely-than-gay-men-and-lesbians-to-be-out-to-the-people-in-their-lives/
Gallup, Inc. “One in 10 LGBT Americans Married to Same-Sex Spouse”
https://news.gallup.com/poll/329975/one-lgbt-americans-married-sex-spouse.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