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發生懷疑錯報事件 美左翼媒體遭質疑存偏見

陳婉珊(研究主任)

近月美國接連發生兩宗「跟車太貼」(過早下判斷)的新聞報道,令自詡「社會良心」的左翼媒體尷尬不已。第一宗是發生於一月中的「卡溫頓天主教高中生事件」,另一宗是一月底的「同性戀藝員懷疑自導自演仇恨案件」。

Nicholas Sandmann

這相片最先被廣傳,指高中生桑德曼對原住民老伯不禮貌,已成為整件事的「圖騰」。左為16歲的桑德曼(Nicholas Sandmann),右為64歲原住民老伯菲利普斯(Nathan Phillips)。(圖:《衛報》)

先簡單交待兩宗事件的案情。1月18日(2019年),一班來自肯塔基州卡溫頓天主教高中(Covington Catholic High School)的學生去到首都華盛頓特區參與一年一度的反墮胎遊行「March for Life」。事發時,他們在林肯紀念堂外等候回肯州的旅遊巴。最早的片段流出時,據說一班戴著印有「讓美國再次偉大」——美總統特朗普的競選口號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MAGA——紅帽子的高中生向旁邊的美國老原住居叫囂,並圍著一名老原住民擋著他的去路——一名面帶輕蔑笑容(smirk)的高中生面對著拿手鼓的老原住民的畫面,頓成了整件事的「圖騰」。一片謾罵聲舖天蓋地指向一班高中生,指責他們不尊重年長的原住民群體。不單左翼人士咒罵,連保守派也相信了這個故事:「March for Life」總裁表示高中生的行為應受譴責(reprehensible);卡溫頓天主教高中及教區亦發出聯合聲明譴責高中生,並表示會調查事件,不排除會開除涉事學生。

但事件峰迴路轉,一日後,另一個長版本的片段流出,發現最先是學生旁邊的幾名希伯來以色列黑人挑釁一班學生,喊難聽的說話;(長版本片段由希伯來以色列黑人提供)然後,原先顯得可憐兮兮的64歲原住民老伯菲利普斯(Nathan Phillips)主動走近學生,並在16歲的桑德曼(Nicholas Sandmann)面前搖起他的手鼓,桑德曼靜靜地看著菲利普斯,顯得有點不知所措。整件事的論述瞬間倒轉,一班無辜的高中生終得到平反,主流媒體更被特朗普反將一軍,批評傳媒對保守派及他的支持者充滿偏見。後來,一開始飽受壓力的桑德曼(對峙相片的主角)的家庭起訴《華盛頓郵報》及《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誹謗,各索償高達兩億多美元,據聞起訴事件陸續有來。

Jussie Smollett

涉嫌自導自演虛報仇恨案件,以提高知名度的美國男同性戀演員史莫利特(Jussie Smollett)。(圖:BBC)

第二件懷疑錯報事件,發生於1月29日,35歲美劇《Emprie》同志男星史莫利特(Jussie Smollett)報稱被兩名「喊出種族和同性戀穢話」的人士在芝加哥街頭毆打,以及被潑「不明化學劑」。史莫利特向警方表示兩名兇徒提到「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演藝界紛紛聲緩。三日後,警方發放錄影片段,尋找兩名懷疑涉案男子。直至2月14日,警方拘捕片段中兩名來自尼日利亞的可疑人士,並在疑犯家中搜出黑色面具、《Emprie》劇本、電話、紅色帽子及漂白劑。後來警方釋放兩名疑犯,但卻向史莫利特問話。20日,警方公布正式落案起訴史莫利特報假案。警方表示史莫利特利用種族仇恨提高個人知名度,要求加薪。史莫利特現被控16項控罪,他否認控罪。

資深記者:別被仇恨蒙蔽

接連錯報恰好與事實相反的「仇恨」案件,主流左翼媒體好不尷尬。美國資深記者馬辛(Michael Massing)認為這些事件是「廿四小時新聞」年代的警號——新聞太快推出,犧牲了準確性。在史莫利特製造假仇恨案件一事上,馬辛認為記者已根據警方公布的最新案情作出更正,盡了一定責任。然而,卡溫頓天主教高中生事件中,主流媒體的報道,則難逃對特朗普以及其支持者充滿偏見的指控。

馬辛以《華郵》的報道為例。事件發生起初,《華郵》僅以單一方面的說法報道事件,未提及曾接觸涉事高中生,了解他們的回應;及後,當長版本的片段流出後,《華郵》卻報道了希伯來以色列黑人從前的激烈抗戰歷史,以及他們嘲弄卡溫頓天主教高中生的故事。此外,是一系列騷不著癢處的論述,彷彿硬要將事件塑造成宗教與原住民仇恨史的延伸。如一名歷史學家寫「天主教會虐待美國原住民的可恥歷史」,他寫道:「當教區和高中正在調查這一事件,他們還應該調查『天主教會與美國土著的互動歷史』。」及後再繼續論述強迫同化和「精神殖民主義」的歷史。另外有一篇報道關於「天主教學校青少年和美國土著長老之間的對峙,是如何提醒人們500年衝突」。它引用了一位學者的說法,表示這種對抗「恰好符合殖民化和佔用的歷史」,而另一位學者則認為「這似乎是最新一次利用宗教來打擊土著」。還有其他幾篇《華郵》文章都是指責學生的,也不細表。

及至2月13日,卡溫頓教區聘請的獨立公司公布調查結果,表示沒有證據顯示高中生曾作出冒犯性或種族主義言論。馬辛不禁問,將天主教500年壓逼史與這群只得十多歲的高中生的行為相提並論,公平嗎?最後馬辛提出警告,不要被仇恨蒙蔽:「我們生活在一個仇恨、煽動和激烈兩極分化的時代……記者必須盡力不屈服於此。」

縱觀美左翼傳媒對一群十多歲的年青人表現出的「刻薄」,不能說不戒慎恐懼;即使他們是特朗普的支持者也好,即使政見不同也好,難道便不是一群孩子嗎?縱使在長版本的片段流出後,部分左翼媒體仍窮追猛打——這才招致之後的連串訴訟。如馬辛所言,這種行為本身也是一種欺凌。香港傳媒一定程度上受英、美左翼新聞界影響,本地的知識分子亦追捧英、美新聞,對傳統的保守派似乎也不太寬容。希望這些新聞可以對本地新聞界提出一個警示。

主要參考新聞: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19/feb/27/media-covington-students-bias
https://www.bbc.com/news/newsbeat-47317701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