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原因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隨著香港社會的現代化和後現代化,與及西方性革命自西方輸入,一場影響深遠的性革命無聲無色地在香港社會展開:香港人(特別是年青人)的性觀念和行為有急劇自由化的趨勢,其成因包括消費主義、個人主義和色情文化在傳媒中的蔓延──最初主要是在週刊、報紙和雜誌等傳媒,現在則是在互聯網和手機APP等。
更嚴重的是,近年不少學者和組織(同運和婦解組織、政黨等)積極提倡性解放哲學,認為所有性道德標準都是相對(甚或有壓制性的),所以市民(包括青少年)應有徹底的性自由(或性權)。這些人已結聚成一種不容忽視的力量,他們多方攻擊傳統性觀念和「性保守」人士,及在政制層面爭取實現他們的議程,例如制訂性傾向歧視法和同性婚姻制度化,這不單會衝擊現存的一夫一妻制,更會使不認同同性戀行為的人邊緣化──教會必然會首當其衝!
香港的家庭制度不斷被削弱,各種青少年的問題日益嚴重,不少都與性文化有關。不少年輕人受這種劣質性文化所污染蠶食,而猶未自覺。人變成了性的工具、性的奴隸,男女濫交、偷歡取樂視為平常,性快感被絕對化、偶像化,但這些都與神創造人的心意背道而馳,也在腐化人所擁有神美好的形象(特別是道德、社群和靈性層面)。因此,在現今的處境,在社會中積極提倡健全的性文化是必須的,我們也要奮起以理性和行動回應性解放的挑戰。
若基督徒不回應,恐怕在香港也沒有其他力量可抗衡性革命燎原之勢。一群基督徒看到以上的現象,在2001年12月組成「香港性文化學會」(簡稱「學會」),期望促進市民對香港性文化的關注和討論,回應性解放思想,提倡健全性文化,並關注青少年成長。20年過去,以上的趨勢仍在繼續,所以學會的存在仍有其必要。
成立經過和簡史
在1994年,由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FES)舉辦的神學課程衍生出一個抗衡色情文化的組織──「基督徒關注色情文化聯委會」,這組織在1994到1997年,不斷透過研討會、特刊、調查、集會、登報聲明等方法,喚起市民對色情泛濫的關注。
在2001年,蔡志森和關啟文廣邀關心性文化的「各路英雄」參加懇談會,傳遞以上異象。最後在2001年底到2002年初之間,關啟文和一些同道創立了香港性文化學會,初期主要是作內在凝聚和裝備:成立了四個研習小組──性倫理和性哲學;同性戀;色情文化/性教育;婚姻與家庭,定期研讀和討論。在最初幾年,除了內部研習和祈禱會,學會主要舉行的是性倫理的講座(如「重尋真性」、「重建整全心性」等)。
在2005-2006年間香港社會發生有關制訂性傾向歧視法(SODO)的激辯,學會是作出堅定回應的主力之一,最後也成功阻擋了立法。這是學會面向公共社會、參與社會論爭的開始。再之後的六七年間,有關性文化和法例的論爭在香港頻繁發生(如少女援交、家暴條例、中大學生報事件),不同的陣營的爭論相當激烈,而學會也一直積極參與,不單參與社會辯論(報章、社會論壇等)和作教育與文字工作,更積極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議。
這二十年來,學會從未停止各種教育工作,這包括研習小組、讀書組和出版工作(單張、特刊、教材套、書籍等),還有數以千計的講座、工作坊和研討會,這包括學會主辦的,和到教會、學校或其他社團主領的講座。近年我們致力於向青少年和家長提倡整全的性教育,這包括進到學校的工作坊和社交媒體(如Facebook, Instagram和Podcast)等。
基本信念
1) 性有多個向度:生理、心理、社會和道德,這些向度都是重要及不可分割的。
2) 我們不提倡對性課題採取禁忌、避諱的態度,性討論和性教育都是需要的。我們維護以理性討論方式表達各種性觀念(保守或激進)的言論自由。
3) 我們不提倡禁慾,不認為性愛是污穢的,性愛本身是好的,可以是純潔而動人的。
4) 性解放哲學是片面的,也對社會有負面影響,有些性行為是不值得鼓勵的。
5) 任何形式的性騷擾和性侵犯都是不對的,我們應鼓勵對人的尊重。
6) 性行為應在親密的人際關係中表達,我們不應把異性只當作替一己洩慾的性工具。
7) 人們(特別是新一代)應充分明白性行為的生理和心理後果,發生性行為之前,他們也應小心考慮這些後果,及為自己的行為負上責任。因此性教育是必須的。
8) 穩固的家庭制度對兒女的健康成長和社會的穩定,都有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健全的性文化應鼓勵婚姻中的忠誠、夫妻相互的委身及家長的責任。
9) 傳統的家庭制度不無可非議之處,例如男尊女卑、父權過大。然而若適度地改革(如更重視平等、溝通和互愛),一夫一妻制仍然是較佳的社會制度。就算一些另類的結合方式在私人空間不需要以法例禁止,在社會層面也不應提倡它們。
10) 我們相信傳媒及互聯網對社會(特別在文化層面)的影響是深遠的,是市民(特別是新一代)難以規避的。傳媒是社會公器,承擔著重大的社會責任,公眾也有表達不滿的權利。
11) 當傳媒破壞健全的性文化時,我們有責任去批判。
12) 人是有尊嚴的個體,縱使我們不認同某些人的行為,但我們仍肯定他們作為人的價值。性觀念和性取向並非人生的全部。
基本態度
1) 尊重真理。說話要有根有據,不作假、不扭曲別人的立場。
2) 尊重理性。認真看待正反的論據,用和平說理的態度論證和表達自己的立場。
3) 重視溝通。持守不同信念和宗教的人也可心平氣和地對話,消除彼此的誤解和偏見。
4) 針對事而不針對人。不中傷、誹謗他人,不作人身攻擊,對無理取鬧的攻擊盡量不還擊。
5) 尊重民主社會的規則。肯定他人的言論自由和結社自由,也維護自己的言論自由和結社自由。我們相信社會沉默的大多數並不接受激進的性解放哲學,我們發出的聲音,有助表達這些社會人士的意見。
6) 在爭取社會政策時,使用民主社會所容許的方法:提交意見書、遊說政府和議員等、以理性方法影響民意、用溫和而具體的行動表達立場(如集會、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