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同居很可能令人滑進不幸福的婚姻? 從《歎息橋》Ken 和 Joyce 的關係說起

梁海欣(香港性文化學會項目幹事)

(*警告:含大量劇透)

《歎息橋》是一套香港電視劇,於2020年在ViuTV播出(現時可以在網上觀看)。當中穿插好幾對情侶的愛情故事,當中Ken 和 Joyce 的關係或者可以讓我們瞥見婚前同居的一些壞影響。

.輕率開始戀愛,輕率開始同居
.年華老去,八年感情拖泥帶水
.留下太多家居回憶,難以磨滅
.由婚前同居滑進不幸福的婚姻
.婚前同居不同居?滑進婚姻(sliding into)VS 決定結婚(deciding)

輕率開始戀愛,輕率開始同居

在劇中,Joyce提到,她與Ken 談戀愛是因為別人說Ken 做公務員,工作很穩定,因而很值得交往。除此之外,似乎沒有更多的原因,令Joyce 選擇Ken。他們二人很輕率就開始戀愛,未有友情基礎,也不是很了解對方。

因為Joyce一個人住,而Ken又懼怕嚴厲的母親,為了逃避與母親相處,Ken提出到Joyce的家居住,而Joyce沒有想太多就讓他搬進了。

年華老去,八年感情拖泥帶水

起初的甜蜜,慢慢變成平淡的生活。由第一天吃公仔麵也很開心,到後來在飯桌上各自看手機。一年又一年,情人節對Ken 來說,逐漸變成令他煩擾的事。Joyce一直期待Ken求婚,情人節的咖哩飯裡吃到最後一口,也不見求婚戒指,令Joyce十分失望。

隨著年紀增長,Joyce愈來愈焦急,很想Ken快點求婚。但Ken 很安舒於現狀。住在Joyce的家,每晚與Joyce同房同床,日常飲食有Joyce的照顧,又不用面對嚴厲的母親,似乎沒有結婚的必要,也完全不緊急。

留下太多家居回憶,難以磨滅

一次吵架,Ken搬離了Joyce的家。

八年同住,家裡每一個角落都充滿著彼此的回憶。Joyce在飯桌一個人吃飯時,也會想起以往每天都坐在對面的Ken。太習慣了對方存在在這個家裡,當對方離去,就不只是分手而已,更是有失去家人的感覺。但由起初,他們就不是家人關係——未結婚就是未成為家人,同居製造了這種家人的錯覺,其親密度超過了關係的承諾度,關係處於模糊狀態。

Joyce和Ken的復合也只是湊巧。因為外面的租金太貴,Ken不捨得,因此還是回到Joyce的家。而Joyce 因為父親病重,心情很差,很需要人陪伴,因為打電話給新男友Thomas沒有聽電話,才打電話給Ken。最後Joyce在家中與Ken復合。Ken心中暗喜,因為重返舒適的住處了。或許不想再有變數,Ken 亦隨即求婚,等候已久的Joyce立刻答應。

由婚前同居滑進不幸福的婚姻

答應求婚後,在婚禮籌備的過程中,有許多的不愉快。但為了讓年日無多的病父見證自己的婚禮,Joyce 處處吞聲忍氣。友人Kay多次提醒Joyce要用較好的語氣:「未結婚架!」

在訂婚期間,Ken萌生了不與Joyce結婚的念頭,甚至搬到前度女友Catherine的家裡住,但遭到Catherine一家的拒絕,又一次走投無路的Ken 又回到Joyce的家中。原本想取消婚禮的Joyce,因為Ken的花言巧語,就打消了分手的念頭。

但結婚沒有為Joyce 帶來十足的安全感,她向Kay感慨地說道:「結婚前怕結不成婚,結婚後怕會離婚!」

為了照顧病重的岳父,二人婚後搬到岳父的家。但Ken對於照顧岳父相當不上心,又重視自己的玩具多於一切。在岳父扔掉Ken的玩具後,Ken竟然對岳父動粗。就在同一天,Joyce發現自己懷孕了。場面令人感到歎息和悲哀。

婚前同居不同居?滑進婚姻(sliding into)VS 決定結婚(deciding)

從Joyce和Ken 的故事裡,我們可以看見婚前同居帶來的幾個問題:
在未有足夠承諾的關係下,日常生活太多黏連交織,分手成本大增
女方比男方焦急,女方日日等男方求婚,男方毫不焦急
生活中太習慣有對方,家裡每個角落充滿對方的痕跡,記憶難以磨滅

有不少同居效應(cohabitation effect)的研究發現,婚前同居會對婚姻帶來壞影響,包括較高的離婚率、較多爭執、對關係較沮喪等等。

《滑進VS決定:慣性與婚前同居的影響》
“Sliding Versus Deciding: Inertia and the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Effect” 這份研究提出,婚前同居會令不該結婚的情侶最終結婚,因為受同居的慣性(inertia of cohabitation)所影響。即使明知對方不適合成為自己的終身伴侶,也因為同居久了的慣性,而沒有想清楚就滑進了不幸福的婚姻。

兩個未有深入認識及認真承諾的情侶,因為婚前同居而大大增加了分手成本。婚前同居令他們陷進極為黏連的關係,無法理性地、保持距離地認識對方。

相比滑進婚姻(sliding),如果是決定結婚(deciding),有較大機會成就幸福的婚姻。因為兩個人有較大空間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思考對方是否真的適合一生一世。即使要分手,分手成本也不會過高,滲雜太多其他考慮因素(例如太想念與他一起吃住家飯、一起睡覺)。

沒有婚前同居,失戀後大可避免到大家拍拖去過的地方,然後在家中療傷,有時躲進被窩大哭一場,幾個月後又是一條好漢。相反,若然婚前同居,失戀後很可能繼續留在拍拖地方——家中,甚至連被窩也勾起回憶,就像流行曲《記憶棉》中「人抱著一張被,在記憶棉內想起你……交還,全屬你的,房間闊落半邊是空置」甚至有些痕跡,也不想太快清理「和凌亂髮絲,入眠幾次」。

總結

年青伴侶考慮婚前同居有各種原因:可能沒有想太多;可能覺得甜蜜;可能受朋輩影響;可能以為可以預演結婚、婚前試貨。

Ken 和 Joyce 的故事或者可以讓我們瞥見同居效應一些潛在的壞影響,以及同居的慣性如何令人容易滑進不幸福的婚姻。

閱讀更多:
打破同居浪漫幻想──介紹《說好不同居》(Before You Live Together)
https://blog.scs.org.hk/2022/04/12/%e6%89%93%e7%a0%b4%e5%90%8c%e5%b1%85%e6%b5%aa%e6%bc%ab%e5%b9%bb%e6%83%b3%e2%94%80%e2%94%80%e4%bb%8b%e7%b4%b9%e3%80%8a%e8%aa%aa%e5%a5%bd%e4%b8%8d%e5%90%8c%e5%b1%85%e3%80%8b%ef%bc%88before-you-live-toge/

廿歲結婚危危乎 拒絕婚前同居更大保障
https://blog.scs.org.hk/2022/02/16/%e5%bb%bf%e6%ad%b2%e7%b5%90%e5%a9%9a%e5%8d%b1%e5%8d%b1%e4%b9%8e-%e6%8b%92%e7%b5%95%e5%a9%9a%e5%89%8d%e5%90%8c%e5%b1%85%e6%9b%b4%e5%a4%a7%e4%bf%9d%e9%9a%9c/

一圖看懂 為何婚前同居試試心態不可取
https://blog.scs.org.hk/2022/03/21/%e4%b8%80%e5%9c%96%e7%9c%8b%e6%87%82-%e7%82%ba%e4%bd%95%e5%a9%9a%e5%89%8d%e5%90%8c%e5%b1%85%e8%a9%a6%e8%a9%a6%e5%bf%83%e6%85%8b%e4%b8%8d%e5%8f%af%e5%8f%96/

如何能得到最大的性滿足?結婚竟然比同居好?
https://blog.scs.org.hk/2021/12/31/%e5%a6%82%e4%bd%95%e8%83%bd%e5%be%97%e5%88%b0%e6%9c%80%e5%a4%a7%e7%9a%84%e6%80%a7%e6%bb%bf%e8%b6%b3%ef%bc%9f%e7%b5%90%e5%a9%9a%e7%ab%9f%e7%84%b6%e6%af%94%e5%90%8c%e5%b1%85%e5%a5%bd%ef%bc%9f/

一齊為何要結婚?回應「最重要只是心態」和「結婚都會離婚」
https://blog.scs.org.hk/2022/04/20/%e4%b8%80%e9%bd%8a%e7%82%ba%e4%bd%95%e8%a6%81%e7%b5%90%e5%a9%9a%ef%bc%9f%e5%9b%9e%e6%87%89%e3%80%8c%e6%9c%80%e9%87%8d%e8%a6%81%e5%8f%aa%e6%98%af%e5%bf%83%e6%85%8b%e3%80%8d%e5%92%8c%e3%80%8c%e7%b5%90/

參考:
歎息橋(電視劇)
https://viu.tv/encore/the-gutter

Stanley, S. M., Rhoades, G. K., & Markman, H. J. (2006). Sliding Versus Deciding: Inertia and the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Effect. Family Relations, 55(4), 499–509. http://www.jstor.org/stable/40005344

Linda J. Wait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Cohabitation,” The Responsive Community, Volume 10, Issue 1, Winter 1999/2000. http://www.gwu.edu/~ccps/rcq/waite.html

The Hidden Risk of Cohabitation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sliding-vs-deciding/201407/the-hidden-risk-cohabitation

The Science and Hidden Consequences of Cohabitation
https://homeword.com/jims-blog/the-science-and-hidden-consequences-of-cohabitation/#.W3ELDtIzbIU

Living together before marriage harms women
https://www.startribune.com/living-together-before-marriage-harms-women/217173431/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