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回應及反思:斯托得牧師超越基要派與自由派的第三條路

本會於2021年12月14日舉辦了以下講座:

香港性文化學會20週年講座系列(一) :
福音派教會應如何回應關社及性文化議題? 斯托得牧師(Rev. John Stott)超越基要派與自由派的第三條路 (司托得牧師百年冥辰紀念)

由本會主席關啟文博士主講,以及副主席馮國強傳道作回應。出席人數有大約70 人,講座後有幾位牧者和年青信徒寫了他們各自的反思:

1. 思路·豐 (網絡基督徒作家)
2. 田園詩 (牧者)
3. Luke (90後神學生)
4. Wombat (後生仔)
5. 尹天裕 (90後信徒)
6. Moana (傳道人)
7. 陳曉薇傳道 (Florence)

————————————————————————
1.
斯托得牧師對普世福音派有許多貢獻,其中一樣是強調理性的運用。這點是華人教會很值得學習的,過往教會常被人批評「反智主義」、「神學無用論」,就是因為輕忽了理性在信仰中的角色。在填鴨式教育下長大的我們,渴望凡事都有一個簡單的標準答案,信仰也不例外。不少人常會問牧者:「基督徒可不可以XXX?」(性倫理是其中一個常出現的主題),卻只希望有簡單的答案,而沒興趣了解思考過程,以致當處境轉變,便頓時驚惶失措。事實上,基督信仰是一種「對話」的信仰。既然是「對話」,就不是單向的接收知識,而是要求我們在每個處境下與上主對話、與聖言對話、與自己對話。我們要拒絕膚淺的答案,善用上主賜予我們的理性來反思(即做神學)。這相信亦是斯托得牧師樂見的。

思路·豐 (網絡基督徒作家)
————————————————————————
2.
參與這次講座,我最深刻的是關於基督徒思維的部分。在不同時代的處境中,倫理議題變化莫測、雜亂無序,都衝擊著信徒群體。基督徒當面對如此挑戰,所需要的不是某種單一答案或絕對中立的角度,而是一種全面的基督徒思維能力,去辨識各樣問題及基督教倫理原則。如能在末世中呈現出一種屬天的智慧,才是基督信仰的魅力所在。盼望培養及承傳基督徒思維能力,成為教會的首要任務。

田園詩 (牧者)
————————————————————————
3.
聽完關教授與馮傳道的分享,很認同是用感動來形容斯托特牧師的一生。我自己大學時代亦是受益於普世學生運動,在大學團契、FES積極參與。記得以前在港大團契(CA),其中一個關鍵的信念是強調大學生基督徒的「信仰反思」,正是關教授強調大學信徒要以思考來裝備新一代有質素的信徒,面對多元文化當中需要辨別,如性倫理開放在大學文化帶來的衝擊等。港大團契憲章提到,信徒要「作校園、教會及社會的先鋒」,我想這點與斯托得所影響下福音派的使命亦類似,面對基要派及自由派的挑戰中,如何活出基於啟示、基於耶穌基督的教訓、重點在信仰當中的屬靈辨識。大學團契的信念,亦是斯托得留下來的寶貴遺產。我想若要將這些信念推廣至香港教會,我們仍有不少里路要走。

Luke (90後神學生)
————————————————————————
4.
在聽John Stott這個講座時,令我想起新造的人協會提過的「平衡木概念」:人有時思考東西要不A、要不B,很極端,比較好是兼顧兩個概念所重視的東西。人要在矛盾之間找到平衡很難,但很重要。有許多人的評價和認識John Stott的故事, 並受他的影響。例如John Stott有份參與的《洛桑信約》,在這數十年間對近代教會有很大影響,對社會作出了改變。

此外, 傳福音給John Stott的人,是個很重要的人物,卻是沒有人記念。我們今日默默耕耘地傳福音,可能在歷史上只是一個小人物,但影響力卻是難以預計:將會增添了等候基督的「血脈」。

John Stott寫了許多書,提醒信徒們頭腦是重要的,例如《別埋沒你的頭腦》(Your Mind Matters)。頭腦也是天父創造的,要好好運用。基督徒今日在社會上會遇上許多問題,要思考如何將聖經應用在今日的處境上。作為信徒,不要隨波逐流,也不要極化一個概念來取代上帝,因為這樣會阻礙我們聆聽天父的聲音。

John Stott的生命素質和言行舉止,就是態度柔和且句句鏗鏘,十分值得學習。

Wombat (後生仔)
————————————————————————
5.
聽完這個回顧John Stott的講座,我深深明白到Stott的魅力不在於做一些出位和與眾不同的事,而在於真誠地回應時代的挑戰和聲音,而他當時的作為也默默地影響着現在的你和我。

在理性被放在信心的對立面時,Stott知道理性與信仰整合的重要。Your mind matters一書當年成為了關教授的鼓勵,今天也鼓勵着我們努力思考,不要白白拋棄理性這份從神而來的恩典。在追求信仰的路上,有感動,也有理性。

在面對年輕人強調社會公義的時候,Stott虛心聆聽並呼籲人一同認真聆聽。在現今不同價值觀時有衝突的年代,這態度尤其重要。不論是政治,還是對性的態度上,立場的不同往往使人水火不容。但正正如此,我們更需要聆聽和理性討論,讓分歧不會馬上成為分裂。

作為香港性文化學會20週年的第一個講座,Stott虛心認真交流的態度是學會的初心,也是我們的榜樣。

尹天裕 (90後信徒)
————————————————————————
6.
很認同John Stott兼重社關與基督信仰,不是二擇其一,而是兩者並行;對基督忠誠,亦對自己所活的時代負責任。他對神話語認真,同時堅持走進社會與處境對話,成立讀書組,學習每個社會議題背後人的需要及關注,以求回應得到他們實際的需要,亦結合神學作出反思。

作為一位牧者,回想自己宗派某些牧者完全擁抱基要派對聖經的立場,對於任何聖經批判的論說感到抗拒,甘於困於鳥籠中飛翔,以為是高舉聖經權威,其實是基於害怕神學反思以及和處境對話所帶來的風險與危機,我便由衷地欣賞John Sott對神話語的忠誠、對他人的謙卑與開放。

本人無意攻擊基要派的牧者,我所認識的他們都是很愛主愛人的牧者,他們絕非心壞惡意,但他們不敢正視「當代」需要,不願意開放對話,無法像John Sott般容許自己的信仰立場在不同階段差生變化,害怕過去努力持守的立場一被動搖,聖經的權威便會抵受不住當代思潮的挑戰,實在是鴕鳥政策,固步自封,只會把整全的福音分割,亦把真正會思考的人拒諸門外。

希望John Stott對整全福音的理解能夠帶香港福音派教會反思及悔改,更新其神學立場,勇於帶領信徒面對聖經批判的挑戰,回到文本反思某些教會傳統是否僵化而未能配合基督在時代的工作,同時對香港文化作出敏銳的批判,尤其資本主義下的公司文化與教會幾乎未經判批已無縫接軌、對於越來越開放的性文化作出深入的認識與思考,繼而對話與批判,明白人性雖然墮落,但當中的渴求不單與罪扯上關係,同時肯定人性是神的創造,再作出以愛出發的回應,而不只將聖經簡化成Do and Don’ts的道德規條,與不信者站在敵我對立的關係。

Moana (傳道人)
————————————————————————
7.
謝謝啟文讓我明白了基要派、福音派和自由派的歷史發展。身為福音派出身的我,從講座發現自己未必是司托得牧師所講的福音派,反而覺得自己是基要派多一點,因為自覺沒有參與太多關社課題。我身為福音派應如何在基要派和自由派中行出第三條路呢?相信清楚關社問題和了解聖經對議題的教導是十分重要。信徒需要認定自己不是中立,而是需要用上帝的眼光來討論社會議題,即是要「建立全面的基督徒心智」。同時,我們要「爭取基督徒在社會的發言權」因為我們有信心,基督徒的世界觀是能造福萬邦萬族的。身為在教會中的牧者,我希望自己對社會議題上有足夠的了解,以致在教導聖經和牧養時不太離地。不過更重要的是信徒如何在社會中活出信仰,因為他們比牧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上更體會社會的需要。牧者更要多耹聽信徒在社會日常的經歷,一邊廂明白現實的社會狀況外,另一邊廂讓自己不會太離地,只活在教會的四面牆之內。

陳曉薇傳道 (Florence)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