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IG世界 免身體形象受損 一眾青年的自我應對策略

招雋寧(特約研究員)

社交媒體中,處處載有完美體態。看得多就有「比下去」的感覺。這感覺提示著你:身體形象(body image)正受到損害。這種思緒不單削弱自尊心和心理健康,亦會對身體產生不滿感,與飲食失調亦息息相關。

你相信青少年有智慧和能力去應付這些陷阱嗎?可以的!

愛爾蘭的兩位心理學家Ciara Mahon及 David Hevey藉著質性研究,發掘少年、少女應對策略。學者結集他們自身的智慧,發掘過濾社交媒體中,削弱身體形象的內容的策略。

研究人員在愛爾蘭兩所中學找來29位15-16歲、經常使用社交媒體的青年,進行了四次焦點小組,其中三次是純少女參加的,一次是只有男生的。

整理他們的對話後,學者得出兩大策略:
1.察覺和應對帶來影響的內容
2.調整自我的認知

Photo by Alexander Shatov on Unsplash

「多看不開心,那就不看吧!」

迴避策略是最多人會採取的方針,尤其是受訪的少女。她們會選擇「unfollow」,減少追看那些相片,認為「不看幫到很多」。

只是學者觀察到,這方法並不算湊效。主要原因是社交媒體的運算和廣告都在針對少女群體,推送更多「完美」女性的影像,女生亦形容「廣告成日跳出來,避開也不容易。」

對男生湊巧的方針 是女生的糖衣毒藥

選擇一些不會帶來負面感覺的相片——這是只有男生提出的策略。沒有受訪少女採取這種策略。

使學者感到值得注意的是,女孩形容所有同類的映像,都會損害身體形象。即使是那些明言改善身體形象的,都令人懷疑,「圖片描繪著與文字訊息相反的事」。

「看到很瘦的女人說要愛自己的不完美,不會令人感到她在展現不完美。」
「最後瘦的人還是會得到更多回應」

看似保障女性身體形象的訊息,可能是糖衣毒藥。

Photo by Alexander Krivitskiy on Unsplash

展現完美的壓力 在於別人的目光

有女生提出,她們會主動改用另一平台「VSCO」,而不用Instagram。理由是那平台沒有那麼「嚴重」的比較文化:那邊沒有讚好、回應或跟隨者的功能。這可以讓上載照片分享時,少一點壓力和顧忌,即使沒有化妝的相片也不用擔心受到評頭品足。

「在IG裡,你要看起來完美,因為要看有多少Likes,人就有壓力。」

學者留意到女性在社交媒體中所承受的壓力,似乎比男生更大。

調整認知:為「完美體態」作出貼地的解釋

除了具體的應對行動,少年、少女提出的另一種策略就是改變自己的內心想法。

有男生向自己解釋那些完美體態的出現,是「對方的職業,把自己所有的,都投入其中」,如果「自己像對方般投入其實都會做到」。這種心理上的調整,令自己清楚與對方的現實距離,更加「貼地」,減少不切實際的比較。

這策略似乎是對男生較為有效。因為學者觀察到,即使女生普遍會解釋,「對方是改圖」和「樣貌不真實」,但是照片的女主角仍會獲得好評。這種認知調整似乎不太有效,即使她們「揭穿」了真相,但腦海依然產生比較,並為自己帶來負面的感覺。

Photo by Maxime Gauthier on Unsplash

「其實人人都不完美」 接納自己是出路

單是能夠看穿相片背後的問題,並不足以扭轉它帶來的影響。

以自省作為方針,反思後更接納自己——這個策略雖然只有少數受訪者提出,卻獲得文獻和學者所推崇。

有男生提到,看到完美體態的時候,要把眼光「放在自己的目標上,而不是與對方的差距。」另一位女生認為,能夠接納一個人的獨特之處,視「與人不同」是一個好東西,而不會「被比下去」,才能夠重塑身體形象。

「帶著同理心去想,其實人人都會與社交媒體上的人比較,只是許多時人都沒有發現,他們在現實中的不完美——事實是人人都一樣不完美。」

學者提倡,在減少批評的同時,真實地對自己的欣賞和愛惜(compassion)的策略,是中肯的方針。這對於那些強烈自我批評的女生來說,是更為重要的。

相信青少年的智慧與能力

學者總結提到,被動和迴避的策略多人用,卻不湊巧;反之,主動的和接納自己的策略,在文獻中獲視作更為有效的,但卻較少人能夠應用得到,尤其是在這身體形象方面更為脆弱的少女。

無論如何,這群少年、少女有著充分的智慧和能力,教導我們怎樣去應付社交媒體中,對身體形象的危機。好好借用他們的觀察,應有助大家在社交媒體中更健康地生活。

參考文獻:
Mahon, C., & Hevey, D. (2021). Processing body image on social media: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 agency and active coping.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626763. doi: 10.3389/fpsyg.2021.626763.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