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欣(項目幹事)
近日Unicode聯盟(The Unicode Consortium)正式確認Emoji 14.0 的新增內容,一共有37個全新編碼的表情符號,當中「懷孕男人」(Pregnant Man)及「懷孕者」(Pregnant Person) 在網上引起熱話。不少人問「男人也能懷孕的嗎?」

「懷孕男人」(Pregnant Man)表情符號

「懷孕者」(Pregnant Person)表情符號
「懷孕需要子宮,男人沒有子宮,所以男人不能懷孕。」這個像常識般的推論,原來有機會惹來跨性別運動支持者的批評 —— 關鍵在第二分句「男人沒有子宮」。
《哈利波特》作者羅琳(J.K. Rowling)就曾經因為暗示「有月經的人不就是女人嗎?」而遭受抨擊。如欲了解更多,可閱讀本會性文化資料庫的文章:跨性別 \ JK羅琳與跨性別運動系列
從生物學的角度,性別區分關鍵在第23對染色體:XX就是女性,XY就是男性。但推動跨性別意識形態的人並不認同這個客觀事實。他們認為性別不應該由生理狀況來界定,而是應該由當事人的心理認同作為區分性別的準則。在跨性別意識形態推進下,有些國家訂立了性別承認制度,就是即使某人的染色體為XX,身體生來有健全的陰道、卵巢、子宮等等,如果他心理上認為自己是男性,無需經過變性手術,他就可以申請更改法定性別為男性。透過注射男性荷爾蒙,這些生來是女人的人便開始有喉核、聲線變沉及生出鬍鬚等等。
因此,在這個情況下,身份證上顯示為男性,有機會是有子宮的人,所以當他們懷孕生子時,便是「男人懷孕」、「男人生子」了。如果他們在男性荷爾蒙影響下生出鬍鬚,之後懷孕,便會出現一個鬍鬚男人懷孕的畫面。

正在餵哺母乳給兒子的跨性別男性爾凡(Evan)https://time.com/4475634/trans-man-pregnancy-evan/
湯馬斯.比提(Thomas Beatie)
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國的湯馬斯.比提(Thomas Beatie),她原為一名漂亮的模特兒,在28歲進行部分變性手術,即是只切除乳房,但保留了子宮。當地法例容許她轉變性別身份,之後比提一直以男性身份生活。隨後,比提與一名女子結婚,但因太太不育,比提便透過接受匿名捐精的方法,生了三個孩子。後來比提指太太酗酒、暴力及不能妥善照顧孩子,並提出離婚。

攝於2008年。圖中為懷孕「男子」比提和他的第一任太太。當時比提懷孕成了國際新聞。(By Kristian Dowling / Getty Images)https://www.today.com/health/thomas-beatie-reflects-his-fame-pregnant-man-t223681
之後比提結識了另一名女朋友,因女朋友比自己年長三年,他們便覺得比提的卵子會較好,因此便用比提的卵子,結合匿名捐精,再放進女友的子宮孕育。
比提的孩子的成長有受影響嗎?根據Daily Mail 的報道,比提在一個訪問中曾經提到他的兒子曾經想過自己會否變成女孩子,而他的女兒則以為所有女孩子最終都會變成男人。
有關男人產子,歡迎閱讀更多相關文章:
比提的故事只是一個開始,隨後在不同地方都開始出現「男人懷孕」的情況。在2014-2017年間澳洲共有136個「男人產子」的個案。英國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亦動用公帑為跨性別男性提供免費生殖援助,包括雪卵,讓他們在未來想生子時可以提取使用。如果跨性別運動繼續推進,「男人產子」的情況只會愈來愈多。
有沒有問題?
有人認為,這是「性別友善」、「性別包容」的體現,一個開放多元的社會應接納不同的可能性,配合現今的醫學生殖科技,以前不可能的事都變成可能,人類可以隨己意動用各種資源滿足心中欲望(想變性、想懷孕、想生子…),這是人類文明的進步。
如果科技發展的目標只是滿足人類各種欲望,不得不介紹一下鸚鵡人(Parrotman)。泰德.理查茲(Ted Richards)不單喜愛鸚鵡,更要變成鸚鵡的樣子,於是便進行各種紋身和改造手術(包括切除耳朵、眼球染色、殖入星狀裝飾、鑲上角等等)。這是對自身的傷害,還是要追捧的自由呢?
但也有人認為,這些做法違反自然法則,矇糊了原本清晰劃分的界線,濫用生殖科技以滿足個人欲望,並非文明的進步,反而是退步。性別的客觀本質真的不重要嗎?主觀心理真的可以凌駕一切?男、女、父、母都只是社會建構的嗎?也有人憂慮這個情況對他們子女的影響,這可能是一個代價沉重的社會實驗。
另外,社會身份必然牽涉別人的認同,若有人相信「有子宮的人是女人」,認為不能屈服於政治正確而「指鹿為馬」,從而不認同比提等人是「男人」,他有這個思想自由(Freedom of Thought)和言論自由(Freedom of Speech)嗎?抑或會被指控為「恐跨症」(transphobia)和仇恨罪(Hate crime)?
有關跨性別運動對大眾的影響,歡迎瀏覽本會性文化資料庫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