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兒童變性】荷蘭個案揭 服藥阻止青春期發育 不利往後變性手術

 

招雋寧(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為何有些青少年主張服藥停止自己發育為男性/女性?為何要保持兒童時期的身體?

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生理性別錯了,與心理性別不符。服食青春期阻隔劑,阻止身體性徵發育,從而令到自己「更不像」自己的生理性別--並非更像另一性別。若要「更像」另一性別,他們長大後就可以進一步要求進行整形手術。

荷蘭的整形手術醫生Vera Begenborn與團隊曾在2016年發表論文,提到一位18歲少年進行陰道重置手術。手術是用部份結腸來模擬陰道,卻因為來自自身的大腸桿菌而令器官衰竭,在深度治療下過世。

事主年幼時一直注射青春期阻隔劑,其陰莖發育不良,缺乏陰莖組織,固此最後採用了結腸組織。結腸組織是令他被細菌感染的主因。年幼服用青春期阻隔劑,不必然有利往後的變性手術。

接受變性整形手術的風險和代價相當大,不過仍然有醫護「推廣」這種手術。波士頓兒童醫院在視頻上解釋整形手術,並說「重建就是為了原本就應該如此(有陰道)的病人」。當男孩覺得自己是女孩,就「應該」是女孩……真是這樣嗎?在身、心不符的狀況下,為何符合內心來改造身體是「應該」呢?為何按照身體而改變內心不是「應該」?

如果是成人接受手術,還可說是「全知情下的個人選擇」,不得由他人干涉,但如果接受手術的是未成年的兒童呢?在支持者的眼中,讓小孩及早--在性徵未發育之際--改造身體,阻截青春期荷爾蒙不可逆轉的發育,可以令他們更大程度地「更不像」生理性別。這被視之為前衛的、進步的性別理論。

稱為前進的(progressive)改變,不一定令人類的進步。綜觀歷史,前進的那步可以是走錯路。

將孩子推上手術台,下藥,動刀,改造男女性徵,滿足個人渴望,真的有令到人性和人類未來更加光輝和美好嗎?從少就教導下一代打破男和女的生理性別,將心理和生理性別對立起來,真的令人類的下一代更加幸福嗎?

換個角度問,讓男孩喜歡自己是男性,女孩接受自己是女性,幫助人對性別有自信更加理想,還是鼓勵孩子走入性別不安,探索性別才是烏托邦?我們需要持續辯論和深思。

延伸閱讀:
Negenborn VL, van der Sluis WB, Meijerink WJHJ, Bouman MB. Lethal Necrotizing Cellulitis Caused by ESBL-Producing E. Coli after Laparoscopic Intestinal Vaginoplasty. J Pediatr Adolesc Gynecol. 2017 Feb;30(1):e19-e21. doi: 10.1016/j.jpag.2016.09.005. Epub 2016 Sep 21. PMID: 27664856.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