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欣(項目幹事)
科學是可信的,但科學從業員不能盡信,這是後真相和後疫情年代中很多人學到的一課。作為研究者,理應堅持道德操守,中立地按證據說話。然而,現實中政治正確和資金往往凌駕科學原則,令研究淪為政治宣傳和財團牟利的工具。
據「生命網」(Lifesite news)報導,一份名為《跨男性和非雙性青少年和年輕人的上身手術及胸部焦躁狀況》(Top Surgery and Chest Dysphoria Among Transmasculine and Nonbinary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的報告聲稱,切除乳房對有性別困惑的少女有益,更稱「切除健康的乳房並不需設任何年齡限制」。
由於這結論符合政治正確和左派的觀點,故受到媒體大肆吹捧;但結論畢竟關乎兒童權益,不少醫生和社會科學家均批評該份研究,更揭露其研究方法及結論原來大有問題。而報告的研究人員更被指出其立場可能受到金主左右,致令他們偏頗地作出「做變性手術是有益的」的結論。
據報,報告的研究人員與盧里兒童醫院( Lurie Children’s Hospital) 和西北大學醫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s Hospital)關係密切。前者收取了普利茲克家族(Pritzker)大量資金,以推動跨性別藥物及性別牢固服務(gender-affirming care)。而後者的法學院亦接受了普利茲克家族的另一成員,現任伊利諾伊州州長J. B. 普利茲克 (J.B. Pritzker) 的一億美元捐款。
需知道,諸如切除乳房等變性手術均是不可逆轉,而選擇變性的兒童亦需終身服用荷爾蒙「藥物」才能維持異性的外型。換言之,對藥廠和相關人士而言,每多一個「跨性別人士」,就多一個忠誠和終身的客戶。這種巨大的利益和商機,又會如何影響研究人員?
美國天主教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教授邁克爾紐(Prof. Michael New)就指出,這份研究充滿問題。
首先,這研究是以 13 至 24 歲的女性為對象,一組接受了「乳房切除術」;另一組對照組則只服用睾酮藥物。研究既沒找來接受其他治療的女生(例如只接受心理輔導),更只找了36位有做手術與34位沒有做手術的人作比較。總數只有70人的樣本量實在太小了,根本不足以作出有力的結論。
更過份的是,研究人員自己也承認,他們缺少了11人的數據,既不知道這11人有沒有做手術,更不知她們的健康情況。換言之,有13%的研究參與者失蹤了,這對研究造成很大影響。
其次,跟進時間太短──研究人員只觀察病人做手術後三個月的情況,但各種精神問題往往要在稍後時間才會浮現。邁克爾紐教授指出,病人即使在做手術一年後才感到後悔、不滿意、抑鬱也是時有發生的事。研究人員理應追蹤手術對病人所造成的長遠影響,尤其這種跨性別手術是不可逆轉的。
#小心閱讀科學研究
正所謂「魔鬼在細節」,一份貌似客觀的科學研究,背後竟然有許多一般人不知道的因素,影響著其研究手法及結論。我們要慎思明辨,以免在他人唆擺下,作出後悔一生的決定。
參考資料:
‘Ethics and science are dead’: Doctors, researchers blast new study pushing breast amputation for teen girls
https://www.lifesitenews.com/news/ethics-and-science-are-dead-doctors-researchers-blast-new-study-pushing-breast-amputation-for-teen-girls/
“Billionaire Pritzker family pushing ‘Synthetic Sex Identities’ on Americans”
https://www.lifesitenews.com/blogs/billionaire-pritzker-family-pushing-synthetic-sex-identities-on-americ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