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結婚後被問還可不可以與異性單獨外出 談談發問者的教條主義思維

梁海欣(項目幹事)

Photo by Jonathan Borba on Unsplash

最近,Instagram story流行玩「匿名發問」,就是用家歡迎朋友們匿名地自己發問任何問題,然後用家在自己的story 上逐一回應。有一位已婚朋友被問到:「你現在還可不可以與異性單獨外出?」對於這種「可不可以」的教條主義式的思維,不知道大家感受如何?這位已婚朋友懷疑這條問題是由他的前度情人發問的呢。

對於這種「可不可以」的思考模式:
一)背後反映的是教條主義式的戀愛?
二)太多講自由權利,太少講犧牲付出?想起愛無能(love-disabled)
三)不要問「可不可以」,試著問「會不會?或需不需要?」

一)背後反映的是教條主義式的戀愛?

教條主義式的戀愛,就是彷彿做了這個就對、做了那個就錯,「可不可以」用在戀愛上,立時飄來了吝嗇(口語:「孤寒」)的氣味。問「可不可以」的人,給人的感覺是在為自己爭取最大自由空間:「我要戀愛,但也要自由」、「我愛你,但我更愛自己」、「我要婚姻,但不想犧牲太多」。

「你現在還可不可以與異性單獨外出?」這條問題或許將人處於不必要的兩難狀態。若說「不可以」,彷彿很沒有自由的感覺,而實際上配偶未必有這樣的硬性要求(例如與某些人吃飯是可以,或是已徵求同意後便可以)。若說「可以」,又未必能過得到自己的良心,為著守護婚姻和配偶,與異性保持適當距離是很合理的。

問「可不可以」的人,就像那些想要按章工作、只願付出最低消費的人,只願付出很少,想要多多地保留自己,不願為對方犧牲和付出更多。他們也許沒有那顆竭力追求對方的心。問一句「可不可以」,得到「可以」的答案後,彷彿取得了「免死金牌」(口語:「攞正牌」),做到最低要求後,便任己意而為。

真愛是什麼?難道愛就是「我愛你,但可不可以___」?真正的愛是甘心樂意地為對方付出更多、愛他更多、犧牲更多。就如結婚誓詞問的是「你願不願意犧牲這個、付出那個?」不會有人在婚禮問新人:「你還可不可以結識異性?」、「還可不可以有其他性伴侶?」、「還可不可以天天去踢球不顧家務?」這真是大剎風景,毫不浪漫!

愛是甘心樂意地將生命擺上,不是問如何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而是問如何為對方付出更多。

二)太多講自由權利,太少講犧牲付出?想起愛無能(love-disabled)

「可不可以」,或許是受著今天文化的影響。今天的人崇尚自由、無拘無束、以自己的利益為優先的考慮。做這事、做那事,較多是為著自己開心快樂,較少是為著他人的福祉益處。「我要自由!我要權利!」的聲音,遠遠比「我願犧牲!我願付出!」大得多。

這令人想起愛無能(love-disabled)。*「愛無能」,簡單來說就是沒有能力去愛的意思,“love-disabled”(愛的殘障)就像是一種傷殘狀態般。為何會沒有能力去愛呢?原因可以有很多,其中一個可能就是與太著重自身利益的文化有關。

*我們錄製廣播節目「騎呢性趣聞」(podcast: Sexbuttrue),探討時下戀愛關係、性與愛的現象,不時會收到聽眾回饋,有一次有人問到我們會否討論一下「愛無能」。對於這個課題,仍有待更多研究。

三)不要問「可不可以」,試著問「會不會?或需不需要?」

「你現在還可不可以與異性單獨外出?」面對這個問題,朋友最後選擇很技巧妙地回答了。他也覺得這個問題很古怪,還懷疑是前度情人為了故意作弄他而發問的呢。

與其問「可不可以」,不如問「會不會?或需不需要?」。

「你現在還會不會與異性單獨外出?」「不會了,因為我想好好守護我和配偶的婚姻關係。」

「你現在還需不需要與異性單獨外出?」「不需要了,因為我已經有一位很愛我的配偶,我也很滿足於這份關係。即使關係現在還不完美,但我也很想好好守護、好好經營。」

總結

將「可不可以」的思維放在戀愛婚姻上真是大剎風景!其實不只愛情,還有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朋友、家人等等)、甚至人與神之間的關係也要留意。愛,不是求自身的最大利益,而是求雙方關係日漸加深,愈來愈愛,一生努力地學習更多的犧牲和付出!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