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欣(項目幹事)

來自本會圖書櫃,如欲借閱,請聯絡本會職員
原本河水不犯井水,各人有各人的自由,有人選擇要婚前同居,有人選擇婚前不同居。但時而勢逆,當同居愈來愈普遍,美國自六十年代至今愈來愈多人選擇婚前同居的生活。選擇婚前不同居的人反過來成為了受壓力的一群:「你們不同居試試,怎知對方是否合適的結婚對象?」彷佛不婚前同居,「直接結婚」成為了衝動之舉。面對這種思想衝擊,人選擇婚前不同居由原本理所當然,變成了一個要反思的問題。婚後遇上的問題,是因為沒有婚前同居「驗貨」,還是婚姻中的必經階段?同居的問題帶領我們進一步反思婚姻真義。
見證著同居帶給情侶們的傷害,婚姻輔導專家大衛‧加德吉爾(David Gudgel)牧師撰寫《說好不同居》(繁體版:《同居物語》;原著 “Before you live together”)一書,引領讀者一起反思同居這課題。「同居讓你們更加親近,還是不歡而散?」、「5種水到渠成的理由,看似同居有理。N種影響一生的後果,實則傷害無情。」單單是封面的句子,已能感受到書本的吸引之處。在同居的大趨勢下,作者逆流而上,道破一個又一個同居的迷思,揭穿同居的真相。作者語重心長,將不少同居故事及研究資料呈現在讀者面前(第一部分:同居生活),還有引導讀者思想戀愛和婚姻的真義 (第二部分:愛的真諦),以及更深一步教導信徒如何在基督裡建立婚姻關係(第三部分:靈魂深處洞察力)。
書中特別之處在於提及同居生活的第一部分,當中提到支持同居者的五大看似有道理的理由,以及五種意想不到、糟糕的後果。
支持同居者的五大理由:
1. 經歷:為了感受我們是否彼此合適
2. 經濟:因為這在經濟上更加合理
3. 相伴:因為我們更願意和所愛之人住在一起,而不是獨居一室
4. 文化:因為現在人們在結婚之前都已經住在一起了
5. 相愛:因為我們終歸是要結婚的,而且彼此深愛著
五種意想不到、糟糕的後果:
1. 更大的離婚率
2. 更有可能引發矛盾
3. 更小的幸福機率
4. 更容易引起婚外情
5. 更難有機會說「我願意」
為何會這樣的呢?
原本想婚前「驗貨」,選一個「上好豬肉」來結婚,但結果反而離婚率更高?
作者在書中分析,這與情侶的心態有莫大關係。作者認為,將人當成商品般,「買前先試試」本身這思想就具有侵犯性。「同居自動地將兩個人帶入了以表現為基礎的關係形態中,每一個人都是通過自己的成就來試圖得到對方的愛,同時,每一個人都在評估對方是否達到了我的期望值。」(頁58)作者指出,以表現為基礎的關係形態,是非常脆弱的。就像一個頂尖的運動員,他的表現也不會一生一世都維持在顛峰狀態。「那些擁有健康婚姻的夫妻將他們的婚姻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基礎上。同居的基本觀念是要決定對方是否能夠滿足你的要求,而健康婚姻的根基卻是無私的愛。婚姻關係的關鍵在於給予,而不是索取。這正正就是為何抱著同居心態來理解關係的人,最終無法建立穩健的婚姻。
而事實上,「試試合不合適」往往只是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實質上很多時是情侶們沒有思考太多同居的問題,只求浪漫親密,且在文化和朋輩的影響下,加上有一個看似理性又合理的「試試合不合適」原因,年青人很自然便會選擇同居了。但從書中不少故事及研究中可以看見,同居並非人們想像中那麼百利而無一害。同居不僅實際上帶來不良後果,影響二人長遠關係,更是深化了一種偏離婚姻真義的思想──就是愛變得有條件 (因為你好,我才愛你) ,而非無條件的了(雖然你不好,我仍愛你),這大大威脅著新一代的婚姻境況。當婚姻出問題,家庭、社會問題便接踵而來,因此問題不容忽視。
此外,書中亦不迴避婚前性行為的問題。他指出,肉體關係會令人失去理智,看不清關係中的一些重要課題,阻礙雙方在婚前溝通清楚重要的事情。情侶因肉體關係而變得盲目,結果帶來婚姻中許多矛盾。
有人可能會推到另一極端:「如果不要試,愛又要無條件,那我在街上隨意選擇一個老伯伯做丈夫也可以?」作者不認同要用同居的方法「驗貨」,但不代表擇偶完全沒有條件。情侶在結婚前,仍要認真地思考關係是否合適、是否要與這個人步入婚姻、雙方有沒有需要調節的地方。其中包括尋求專業的幫助(輔導員或牧者),例如戀愛輔導、婚前輔導等,要討論的問題包括(頁129-130):
1. 承諾:你預備好作出一生的承諾沒有?
2. 期望:你們互相對伴侶的期望是什麼?
3. 交流:你們能在言語上表達彼此之間的親密感嗎?
4. 矛盾:你們是如何面對矛盾和衝突的?婚姻中亦會有矛盾,你們會如何處理?
5. 性格:你們有什麼相似和不相似的地方?這在婚姻中意味著什麼?
6. 信仰:你們有相同信仰嗎?
7. 角色:你們之間的角色分工?
8. 性和浪漫:你們預備好迎接情感上和身體上的親密嗎?
9. 需要:你們知道彼此的需要是什麼嗎?如果對方無法滿足自己,你會怎樣?
10. 目標:你們有什麼目標、計劃和夢想?
11. 財務:你們會怎樣管理財務?
12. 親朋好友:如何讓他們成為你們的支援系統?
13. 孩子:你們在生育上有共識嗎?你們會如何預備自己成為父母?
在溝通中了解對方的價值觀,在群體活動中了解對方的為人性格,這些是至關重要的,而且並不需要用同居的方法來觀察。而同居卻是將彼此過早帶入粘連糾纏的關係,煩擾於柴米油鹽、燈油火蠟,加上性愛使人盲目,情侶反而看不清楚對方和自己的核心問題。在拍拖初期的磨合階段,我們需要有空間在衝突後回自己的家冷靜、反思、調整,但太快住在一起,便會失去了這段寶貴的時間。待兩人關係成熟,彼此有深入了解,經輔導員的幫助下,探索結婚的可能性,然後在許下了婚姻承諾,決定一生一世不離棄對方時,才是同住的最佳時機。否則過早且沒有承諾的同居,將會成為痛苦的種子,甚至是分手的導火線。
書本中故事、研究與理論並重,能動之以情,說之以理,且易讀性強,非常適合青年人及青年導師閱讀。惟書本以美國為本,未必完全符合香港的處境,但當中內容有許多合用的地方,且當年美國的狀況,亦很有可能在香港重演。在香港和台灣等地,年青人的同居的情況愈趨普遍,新一代對同居的接納程度亦愈來愈高,急需有人告訴他們同居的隱憂和害處,以免重蹈覆轍,步西方年青人的後塵,在關係中受到不必要的傷害,影響深遠。
書名:《說好不同居》
作者:大衛‧加德吉爾(David Gudgel)
譯者:張斌
原著書名:“Before you live together” ( 繁體版:《同居物語》)
出版社及出版年份:九州出版社,2004年
ISBN: 7801951387

來自本會圖書櫃,如欲借閱,請聯絡本會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