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雋寧(特約研究員)
兩性的差別是一個多面向的發展過程,受著生理、社會建構、教育與認知等影響。
但亦有人不同意這種說法。有說,兩性的分別是單由成人社會建構出來的。生理上的兩性分別不足為道,而心理性別則純粹由父母、老師、其他人所集體訓練出來。隨著這種「訓練」轉變,人的性別身份就會隨之而流動、轉變,並與生理無關。
性別是大人訓練出來的嗎?
生物學家多數不會認同上述的說法。因為在他們的知識系統中,生理性別尤為關鍵。
性的分別,可見於身體和腦部運作。兩者密切相關。而腦部運作又與一個人的行為緊密相關。單說現有的生物學知識,已經確認了在媽媽肚子裡的人類胚胎,已受到性激素的影響,並發展出具有兩性差異的腦部。

Photo by Jerry Wang on Unsplash
做個實驗:看看幼兒怎樣選擇玩具
要在科學實驗中證實這些差異,科學家不能在研究中任意操控人類——尤其是幼兒。所以他們通常會藉著幼兒選擇玩具的做法,進行實驗。
幼兒整天都在玩,的確是方便和簡單的機會。幼兒的性別自我意識還未成形,他們在玩樂的偏好,可天然地把社會因素的影響減至最少,從而觀測到影響因素是否來自性別的差異。
過往的研究裡,學者已發現孩子在玩具的玩法、遊玩多寡、玩具特質(動態的還是擬人的)等,都顯示了兩性的分野。舉例說,一項研究注意到女孩傾向玩有擬人樣貌特徵的玩具,偏愛涉及精細肌肉協調的活動,並且跑跳、移動的程度較低。相對而言,男孩大多以站立姿態玩耍,並將玩具撞擊、掉到地面。
另一研究員在一些受到睪丸素異常疾病(CAH)影響的女孩子身上,注意到他們的玩樂選擇的跡象,與男性更相似。這反映了玩樂選擇與性激素相關,而兩性的性激素水平有顯著差異。

Photo by Paige Cody on Unsplash
排除社教化的因素 男女嬰孩的選擇會有性別差異嗎?
意大利學者Paolo Scapellato和他的同事想知道,到底自然傾向——受生物因素影響的傾向——是否存在,令到幼童會自然地按性別而偏好某種玩具。
他們在羅馬的幼兒N班裡,觀察71個男女幼童的行為和互動。那裡都是孩子熟悉的環境,而且沒有父母同場。研究員把他們分作兩組。9-17個月齡為一組,他們絕大多數都未對性別有自我的意識。另一組有男、女自我意識的是18-36個月齡的幼童。
在這所幼兒園裡,小孩子平日獲得的玩具和活動都沒有刻意區分男女的。
學者透過一項成人對玩具的性別觀念的研究,選取了十種玩具:四件被視為男性化的;四件為女性化;兩件無分男女,任由那些參與實驗的小孩子,在桌上自由選擇。
假設這些玩具分類是單單由成人的性別意識所建構出來的。在社教化還未發揮影響的階段,任由那些性別自我意識還未確立的孩子選擇玩具時,就不應出現偏好分別了。換言之,當出現分別時,就不能單單歸因於社教化。

Photo by Jonathan Borba on Unsplash
自嬰幼兒起 性別差異已展露
結果顯示,不論有否性別自我意識的組別,均錄得一樣的傾向。
那就是男孩花更多時間取玩一些成年人認為「男性化」的玩具。女孩情況亦然,他們選擇女性化的玩具。至於中性的玩具裡,男孩較多選擇水果玩具,女孩較多選擇電話玩具。
這個研究顯著反映,孩子選擇玩具的「傾向」與性別之間相關,特別在6-17月齡的組別中。因為這階段被科學家視作還未廣泛受到性別社教化所影響。若在他們身上觀察出男女的差異,這種差異就應更大地歸因於生理的內在分別,而非社教化。
學者總結論到,這次研究支持了性別的發展分類,有其心理、生理等生物的因素影響,而非僅由社會建構而來:
「要強調,人類是獨特的生物有機體,這是基本的。因此,忽略這有機體的任何一部份,或說把生理從心理分離出來,都等於回到心物二元、互不相干的過時思想。」
參考文獻:
Scapellato, P., & De Pedis, C. (2021). Fundamentals of sexual identity: A study of sex-typed toys preferences in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iatry Research, 4(3): 1-8.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