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同性撫養——多角度思考」研習組第二講花絮【28/2/2019】

 整理:陳靈騫(項目幹事)

20190228_213042由本會主辦的「再思同性撫養——多角度思考」研習組的第二場已於 2019 年 2 月 28 日 舉行,當日約 20 名參加者出席。有人說:「科學證實同性戀家庭撫養的孩子與一般家庭的沒有分別。」真的嗎?是次研習組分別由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教授關啟文博士、香港浸會大學心理學榮譽學士課程總監李澤沛博士及本會研究主任陳婉珊女士主講,為我們拆解「沒有分別」的迷思。

由本會主辦的「再思同性撫養——多角度思考」研習組的第二場已於 2019 年 2 月 28 日 舉行,當日約 20 名參加者出席。有人說:「科學證實同性戀家庭撫養的孩子與一般家庭的沒有分別。」真的嗎?是次研習組分別由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教授關啟文博士、香港浸會大學心理學榮譽學士課程總監李澤沛博士及本會研究主任陳婉珊女士主講,為我們拆解「沒有分別」的迷思。

美國心理學會 2005 年報告問題重重

李澤沛博士於開首分享道在他成長和工作的環境中也認識不同性傾向人士,並說明同性戀者其實不等於同性戀運動倡議者(簡稱同運人士)。同性戀者是有不同的性傾向和愛好,同運人士則是要改革社會。李博士坦言於學校及教會曾接觸不同性傾向的人,他們中有些有焦慮及憂鬱等的情緒問題,需要與他們同行。李博士亦接觸過一些同運朋友敵視基督徒,對基督徒有很大的怨氣。在相處過後,李博士明白到不同性傾向的朋友其實都很需要關心和愛。 

圖片 3

香港浸會大學心理學榮譽學士課程總監李澤沛博士

李博士接著提到,把同性戀從精神病手冊移除,其實是取決於投票,而非科學證據。美 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於 1973 年的會議,給一班同運人士壟斷, 提出同性性傾向不是一個疾病,並以投票的方式改變病理。而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承接精神醫學學會立場,在 2005 年發表一份報告,表示:「沒有證 據顯示,同性戀家長養育的孩子,比起異性戀家長養育的孩子,在任何一方面有缺欠」,聲稱不論怎樣的家庭結構,對孩子的成長來說也是沒有分別的。

不過心理學家 Dr Loren Marks 卻指出心理學會所引用很多證據都是不切實際的,67 份的 文獻中,有 8 份其實是沒有公開發佈,而餘下的 59 份文獻,有 26 份都是沒有異性戀傾向父 母的參與者和數據對照的,因此很多研究數據都是不達標準的。當中有很多都只是片面地研 究幼童階段,缺乏了解青少年狀態。其實絕大部份家庭結構與父母對青少年的影響,都會隨 著步入青少年階段變得更加顯著,所以不可太快妄下定論。

道格.阿倫研究:同性雙親家庭孩子只有 65%高中畢業率

接下來,陳婉珊女士透過 加拿大西門菲沙大學經濟系教 授道格.阿倫(Dr. Doug Allen) 的研究學說,指出過去有關同 性撫養的研究,在政治上大力 推動同性戀權益。

圖片 4

本會研究主任陳婉珊女士

Dr. Allen 指早期的女同性戀者,僅因為性傾向的原因便輸掉撫養官司,部分研究是始於同情她們的情況而開始的。 陳女士認為,雖然整體上同性撫養的研究問題重重,然而這些研究並非全無價值;事實上, 僅是基於一個人的性傾向,便剝奪了某人撫養親生孩子的權益,亦是不公義的。所以,我們 也不應一概否定同性撫養研究的貢獻。然而,我們卻須要實事求是地檢視相關研究的結論及應用範圍。

Dr. Allen 歸納過去 15 年的同性撫養研究,發現當中的問題包括偏差樣本、樣本數量細小、 研究員預設立場,如研究員自己承認明明有分別也不理會,或低調處理及研究者加入自己的 價值判斷等。再者,多是自我報告及不當的結論,60 份文獻中,只有 10 份是具代表性的樣 本。其中 2010 年的 Rosenfeld 研究已是首個具代表性,且樣本數量夠大的研究,結論是同性 戀家庭撫養的孩子與一般家庭的沒有分別。然而 Dr. Allen 發現研究數據竟然與單親母家庭無 異,並只計算是戶主的親生孩子,以及五年內沒有搬遷,排除一些不穩定的家庭,當再重新 加入分析時,便發覺同性家庭的孩子多 35%機會留級,反映出儘管運用了概率樣本,其研究 結果都不夠全面及欠缺說服力。

此外,Dr. Allen 自己也作了一份研究是關於同性家庭孩子的高中畢業率。Allen 利用了加 拿大 2006 年人口普查數據的 20%非公眾使用樣本做統計分析,同性雙親家庭的孩子只有異 性雙親婚姻家庭孩子的 65%高中畢業率。相比起美國的樣本,使用加拿大人口普查樣本經過 嚴格的審查,更有幾點好處。第一,加拿大一向對同性戀者十分友善,早於 1997 年,同性件侶已享有所有稅務及政府優惠,因而減輕了同性戀者受標籤的壓力,變相鼓勵他們誠實回答 普查的問題;第二,加拿大的同性伴侶關係是他們自己呈報,相比起美國普查資料要靠推算 準確得多,第三,加拿大普查資料可以控制家長的婚姻狀況及教育程度;最後,數據量大至 足以分開測試男孩和女孩的資料。

學者:同性撫養有很多負面的影響

在最後的一部份,關啟文博士再進一步探討同性撫養最 新的研究發現。普遍探討同性伴侶撫養孩子(Gay Parenting) 的研究文獻都非常豐富,而且得出的結果一致:同性家庭撫 養的成長發展狀況,比較異性雙親撫養的孩子並無明顯分 別。然而這是真的嗎?亦有學者指出種種問題,幾乎所有支 持同性家庭領養的研究都不是使用具代表性的樣本。

圖片 5

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教授關啟文博士

關博士認為要有充分的裝備去回應這議題,因此他引用 多個學者的分析逐一講解,並坦言若說同性家庭「沒有分別」 其實是有問題的。

2005 年美國心理學會綜合了 59 份研究報告,發表了一 份摘要,結論指出:「沒有一份研究發現女同性戀者或男同性戀者家長的孩子在任何關於異性 戀家長的重要面向處於不利狀況。」這份摘要成為支持同性「婚姻」和同性伴侶領養孩子的 重要「證據」,很多法官、律師根據這些文獻為同性戀爭取愈來愈多的權利,包括同性「婚姻」及領養資格。學者 Walter Schumm 引用約四百份文獻作出最新的綜合評估:「其實情況是複雜 的,研究上有不少的偏見,事實上同性撫養有很多負面的影響。」大部分的研究結果都只是 基於方便樣本並詮釋錯誤,然而最新、最全面的評估發現同性撫養是會危害孩子的福利,因此,假裝「沒有分別」的教條是錯的。

真的沒有一份研究指出有分別?很多研究報告事實上都只是家長的自我報告,態度偏頗。 1996 年 Sarantakos 的研究就進行測試去評估孩子的成長,綜合四方面的評分,發現異性結婚 撫養才是最好的。2011-2012 年,一位社會科學家 Mark Regnerus 負責一項名為 New Family Structure Studies (NFSS)的研究,探討不同家庭模式小孩的成長概況,發現在 40 項有關社會、 情感及人際關係的結果,若其父母有或曾經有同性戀關係的青壯年表現都一般,甚至強差人 意。由此可見,成長於穏定的原生父母家庭其實對孩子的成長較好,不過關博士認為仍需要 繼續在這議題上作深入的研究,希望達致更全面及準確的分析,有力地回應「沒有分別」的說法。

縱觀最新的同性伴侶撫養研究,學界沒有分別的共識必須重新檢視,需要進行更多嚴謹的科學研究,穩定的異性雙親家庭最有利小孩健康成長。

有與會者提問到現時不太多人會關注這些議題,會不會是因為太敏感或怕被邊緣化?李博士回應道除非研究發現有很大的影響,否則很多時都沒有被公佈出來,沒有互相分享研究 數據,因此沒有進深一步關注及討論。而關博士坦言自己關心這議題的原因是覺得現在此方面的論據都做得很差,其實很多事實需要公佈的,希望透過學術研究顯示實質的影響,還原真相,去保障孩子不用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亦有參與者問到如何應對 LGBT 對同性撫養的支持及詮釋?關博士回答說最重要有多重的比較,肯定孩子沒有受傷害,收養並不是每個人的權利,需要有慎重的審查。

 

發表迴響